从来没做过烧烤的袁宝项买来烧烤炉和各种烧烤食材,杨金花下班后包了满满一盖帘肉饺子后端起来就出了家门,刘士雪和何艳格带着玩具、零食、面、馅等来到一位村民家,给这家的孩子做起了饭……
虽然年龄不同且来自各行各业,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爱心妈妈”。
近日,在肃宁县妇联举办的“爱心妈妈菜 舌尖品幸福”活动中,这些“爱心妈妈”们开动脑筋,为帮扶的那些孩子做了一顿美味可口的“爱心妈妈菜”。
买来烧烤炉
亲手做烧烤大餐
家住肃宁县师素村的瑶瑶(化名)今年7岁。在她1岁的时候,父母因车祸双双去世。瑶瑶从小就跟着姥姥生活。
袁宝项的妈妈家离师素村很近。得知瑶瑶的情况后,她一直关注着这个孩子的情况。3年前,袁宝项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瑶瑶。去年,热心公益的袁宝项在肃宁县妇联组织的关爱儿童活动中,正式跟瑶瑶结成帮扶对子,成为一名“爱心妈妈”。只要有空,袁宝项就会带着瑶瑶逛公园、去游乐场、吃美食,让她的童年里尽可能多一些幸福的回忆。
前几天,袁宝项给瑶瑶打电话,问她想吃什么好吃的。瑶瑶说,她想吃烧烤。袁宝项特意买来烧烤炉和各式烧烤食材,又将瑶瑶接到自己家中,让她和自己9岁的女儿一起玩。
羊肉串、鱼豆腐、鸡翅、菜串……从未做过烧烤的袁宝项一边看着两个孩子嬉戏,一边努力试着做烧烤。香喷喷的烤串烤好了,两个孩子吃得不亦乐乎。“瑶瑶直夸我烤得好,吃得可开心了……”袁宝项说,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包好饺子
送到“女儿”家中
41岁的杨金花最近刚刚调整了岗位。因为有很多工作需要交接,她总是很晚下班。几天前,她下班后急匆匆赶到家,买来白菜、韭菜和肉馅,和好面后用最快的速度包出了一盖帘饺子。紧接着,她把饺子端上车,从县城驾车直奔北曹庄村。
杨金花要去的是14岁女孩小丽(化名)家。白菜肉、韭菜肉是小丽最爱吃的两种饺子馅。提起小丽,杨金花满是心疼,还没说几句话就开始流眼泪。小丽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无法照顾小丽,且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小丽12岁那年,72岁的父亲又瘫痪在床。后来,父亲去世了,小丽由一个远房大哥抚养。小小年纪的她,早早就经历了生活中的各种磨难。
偶然一次机会,杨金花在肃宁县妇联组织的活动中得知小丽的情况后,就一直从物质和精神上给她各种帮助,并成为跟小丽结对的“爱心妈妈”。
当天,杨金花原本计划接小丽到自家吃饭。为了不耽误小丽第二天上学,杨金花临时改变计划,端着包好的一盖帘饺子直奔小丽家。
懂事的小丽帮杨金花烧火、煮饺子。两个人有说有笑,开心不已。饺子煮熟了,小丽先将饺子夹给大哥和大嫂吃,又夹起一个饺子喂到杨金花嘴里。“这几年,我在尽力弥补小丽缺失的母爱的同时,让她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杨金花说,看着小丽懂事又可爱,她感到很欣慰。那天的饺子,他们也吃得格外香。
一起做饭
一起吃
家住肃宁县内村的刘士香是肃宁县巾帼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放假的时候,她和同村的何艳格没有在家陪孩子,而是带着玩具、零食和饺子馅、面来到了同村8岁的小凯(化名)家。
小凯的爸爸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需要拄双拐走路。小凯的爸爸、妈妈离婚后,妈妈带走了小凯的双胞胎弟弟,留下小凯和父亲一起生活。
知道小凯爱吃韭菜馅饺子,刘士香和任艳格特意上门包给他吃。“小小男子汉,咱们要自立自强,还要有担当。”刘士香和任艳格手把手教小凯包饺子、生火、煮饺子,希望他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左图)。
随后,刘士香和任艳格又教小凯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吃着和“爱心妈妈”一起做的饭菜,小凯格外开心。
40多个孩子
拥有“爱心妈妈”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肃宁县妇联为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智力残疾儿童等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去年开始在社会各界招募“爱心妈妈”,让她们与这些儿童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对子,通过日常走访、电话谈心等方式提供精神陪伴、情感抚慰、学习指导等关爱服务。目前,肃宁县妇联已帮40多名困境儿童招募到80多名“爱心妈妈”。在这次活动中,10多位“爱心妈妈”为10多名孩子做了“爱心妈妈菜”。
肃宁县妇联副主席李茵表示,他们将持续开展“爱心妈妈菜 舌尖品幸福”系列活动,让“爱心妈妈”与孩子以“妈妈菜”为纽带,继续增进了解、持续关爱帮扶,成为真正护航孩子成长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