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早上7点钟,周建明吃完早饭,就出了门。
这一天,他要和村里两户有矛盾的人家坐到一起说点儿事。
经过一上午的劝导,两户人家的主人在周建明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和事佬”
周建明是献县十五级镇东韦庄村人,也是十五级镇“和事佬”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
说起在镇里建“和事佬”志愿服务队,献县十五级镇党委书记韩金彪说,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村里的“疙瘩事”。
韩金彪在乡镇工作了14年,对乡镇的工作比较了解,也经常参与一些村里的民事纠纷调解。
在为村里做调解工作的过程中,韩金彪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一人难称百人心。村里发生民事纠纷后,有的事儿村干部可以调解,有的事儿村干部不方便参与,或者调解不成。”
韩金彪说,为此他也没少犯难。
韩金彪还总结出一条规律:村里的纠纷请村上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当“和事佬”和村委会或者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配合一下,解决问题的效果“事半功倍”。
经历的多了,想的也多了,韩金彪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为啥不把这些“和事佬”请出来?
去年春天,韩金彪把这一想法付诸了实践。
“全镇19个村,每个村里至少选出1人,这些人要在村里德高望重、热心公益,还要懂法、懂理、懂情。”韩金彪说。
最终,经过筛选,23位老人成了献县十五级镇“和事佬”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这些人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退休民警,还有的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负责人。
“这些人平均年龄70岁,别看这些人年纪不小,但调解起村民邻里纠纷,比年轻人厉害多了。”韩金彪说。
10棵大树
十五级镇东韦庄村的周建明是23位“和事佬”之一。
周建明今年70岁,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如今,周建明还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叫“周大兜”。
“就是说,什么纠纷只要找到周建明,他都能给兜住底,把事情解决了。”韩金彪说。
周建明说,其实他调解纠纷,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邻里之间的纠纷要想找我调解开,就一条原则:双方都得认‘吃亏’。”周建明说,双方如果都想占便宜,矛盾解决不了。
一个多月前,村上两位村民因为几棵树找到了周建明。
原来,这两户村民是前后院的邻居,后院邻居家有几棵20多年的大树。
因为大树长得比较茂盛,所以有一部分树冠伸到了前院邻居家的房顶上。
就因为这个事,双方争执不下。
“其实,几年前这两户人家也因为这个事闹过,但始终没能调解好,今年他们找到我这里。”周建明说。
得知这一情况后,周建明先跟两家说明,“找我调解可以,但你们双方都得认吃亏。”
在调解的过程中,当过老师的周建明和双方讲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也说明了邻里之间各让一步的重要性。
看到双方都同意周建明的观点后,周建明说,要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砍树。
“刚开始,后院的邻居还有点不同意。”周建明说,“毕竟树已经种了20多年了,咱也能理解人家的心情。”
周建明又跟后院邻居聊了几句,最终后院邻居同意做出让步,砍树、卖树。
可这时候,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后院邻居家要砍的树一共有10棵,想要卖1800元钱。
但买树的人给出的最高价只有1600元。
在周建明的调解下,前院邻居拿出200元,补齐后院邻居的1800元钱。
“虽然双方都吃了点儿亏,但事情也算解决了。”周建明说。
“管得宽”
71岁的李德华是献县十五级镇西杨庄村人,也曾是十五级镇派出所的一名辅警。
李德华做辅警的时候,就比较擅长处理一些纠纷。
退休后,因为他热心肠,既讲理又懂法,这些年,找李德华调解纠纷的村民很多。
因为调解纠纷能力比较强,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亲切地称他“帮大哥”,李德华也因此被授予“金牌调解员”的称号。
去年春天,李德华也积极地加入了“和事佬”志愿服务队。
和别的“和事佬”不太一样,李德华管得有些“宽”,不仅管调解本村的纠纷,很多外村的人也会请他去调解纠纷。
去年夏天,李德华邻村的两户人家把李德华“请”了去。
这两户人家不是普通的邻居,两家的户主是亲叔伯兄弟。
两家的纠纷缘于一块宅基地,原来兄弟中的哥哥一家长年在外打工,弟弟一家一直生活在村里。
哥哥家有块宅基地,弟弟一直帮忙照看着。
几年前,哥哥想回老家在宅基地上盖房子,弟弟却一直阻碍,不想把宅基地还给哥哥。
因为这块宅基地,哥俩打了好几年的官司。虽然相关部门做了判决,但这块宅基地一直没给到哥哥手里。
为此,兄弟两家已经几年没有说话。
为了解决这件事,兄弟俩所在村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李德华,让他帮忙给调解调解。
李德华与这兄弟俩见了两次面,“当时两个人情绪都很激动。”但通过见面,李德华看出,兄弟俩其实都是重感情的人。
李德华认识的人比较多,这其中有兄弟俩的朋友、同学、表兄弟等。
一天上午,李德华把兄弟俩以及兄弟俩的朋友约到了一起,跟他们讲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那天中午,几个人又一起吃了顿饭。
在李德华的调解下,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中,兄弟俩握手言和。
如今,哥哥的新房子已经在那片宅基地上盖起来,因为哥哥不在家住,哥哥让弟弟一家先住在新房子里。
解“疙瘩”
李德华说,这样的事儿,他一年要调解近百件。
小营村的付光利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的负责人。
作为“和事佬”,前段时间,他刚刚让村上的邻里两家人握手言和。
付光利说,这两家人也是因为宅基地的事,打得不说话。
他一次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能是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了双方,最终这两家人各自做出让步。在付光利的调解下,他们握手言和。
“村里出现矛盾比较多的,就是宅基地纠纷、彩礼问题等。”付光利说,为了能让自己的调解能力越来越强,他闲着的时候经常在电视上看一些调解类节目,在广播里听一些调解类广播。
“和事佬”们还有一个工作群,大家会不定期地在群里分享调解知识、法律知识。
“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是干调解工作的热情还很高,所以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李德华说,他们做这些事的目的,就是想让邻里之间的纠纷少一些,大家生活得更和谐一些。
不仅仅是“和事佬”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献县当地也给这些“和事佬”们搭建起了学习平台。
今年献县法院、献县司法局、十五级镇政府联合在十五级镇大董庄村建起十五级镇法治驿站。
负责该辖区的献县法院城关法庭工作人员,还把农村矛盾纠纷较多的借贷、离婚、彩礼、赡养等法律法规案例张贴上墙,就连借条该如何写都做出示范。
“有了专业人员的帮助,我们的调解工作做起来就更顺利了。”李德华说。
如今,一年时间已经过去,韩金彪说,建“和事佬”志愿服务队这个决定做对了。
因为这一年,“和事佬”志愿服务队成功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280多起。
“家庭矛盾、邻里不和、宅基地纠纷……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好,也很麻烦。” 韩金彪说,“和事佬”的作用不是“和稀泥”,而是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帮助村党支部把村内事务管理好、协调好、处理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归根结底是让我们的村民之间越来越和气,越来越和谐。”韩金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