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河流,旷野,雪山,草原……“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
看完这部作品才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那份充实和自由。李娟笔下的《我的阿勒泰》,天然无雕饰,灵动而美好,把琐碎的日常生活描述得如此的细腻、可人、温暖。看完《我的阿勒泰》后,从淳朴的人物形象身上,我顿悟了这3点。
1
以平常心面对世界
那里的牧民们有一个很古老的传统,每一年都会搬家数次。他们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所以深受草原环境的影响,不得不调整他们的生活状态。李文秀她们家同样也得举家搬迁。
她跟妈妈和奶奶,三个女人一台戏,在沙依横布拉克农场一起搭帐篷。但帐篷一次次都被大风刮倒,被暴雨灌溉,夜里即使睡着了也会被雨水淋醒。这种生活虽然苦,但好在不会因为过得太顺而停止个人的成长。
她们总是能淡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似乎这再平常不过。用一颗平常心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很了不起,能在繁杂的生活中以冷静的思考和非常的方法妥善处理事情就更了不起。
雨季绵延近两个月结束后,她们开始新的生活。首先,她们会收拾好住房的一切,再去草原上狂奔,用心来感受这世间万物,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人生在世,大小抉择和繁琐细节每个人都会不断经历,而在这种经历中,平常心不可或缺。
当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与其选择抱怨,不如以平常心对待,总结原因,微笑释怀。
2
以坚韧姿态面对生活
张凤侠尽管饱经风霜,可她却依旧洒脱,似乎永远不会被什么难事束缚。晚上睡觉时床塌了,她说:“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还能影响我睡觉?”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淳朴、乐观、真实自然的状态,张凤侠算是代表。在文秀的爸爸去世后,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部靠张凤侠一个人支撑着。在乡亲们的赞助下,她经营起了一家小卖部,将就着养活三口人。
原本她是打算把店开在县城,后来她觉得牧民更需要这样一家店。用她的话来形容,偏远的地方才能出好市场。所以,附近的牧民都会到她这来购买商品,毕竟方圆百里内仅此一家,而且她卖得也不贵,还总愿意赊账。
张凤侠没有生活在别人的评判下,没有活得柔弱可欺,反而骨子里如男人一般刚毅坚强。后来,她打算跟着牧民一起去草原上的夏牧场,离她们住的地方非常远。女儿听了后十分惊讶地说:“要是没有房子住,我们该去哪里啊?”张凤侠微笑着说:“走,我们一起搭帐篷去”。
一个人照顾老小,张凤侠照样活得热烈又寂静,潇洒又强悍。在人群中,她总是能以不慌不忙的坚韧姿态面对生活。我总是想,无论什么角色什么地位,如果能活成张凤侠这样坚韧洒脱,那他的格局便如天地般宽阔了。
3
以慈悲心关怀生命
“人生一世,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生活美得如地上仙界。
在这似乎与世隔绝的草原上,处处不乏温暖的人情和慈悲善良的心怀。托肯带着孩子跟随公公和小叔子一起转向夏牧场,途中朝戈全家出帐迎接,满桌佳肴招待他们。朝戈奶奶特别能够理解托肯的处境,她甚至提出可以先替她抚养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再“还回去”。
朝戈奶奶炽热的话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张凤侠为了能多几单生意,赚钱养家,便带着婆婆和文秀随着牧民的足印来到这偏远的深山。张凤侠为人热情豪爽,来到这里就和当地的牧民相处得很融洽。
张凤侠在牧场经营小卖部一年多,她与当地的牧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可以任意赊账。等到他们手头宽裕了,再来还这笔欠款。
张凤侠是过来人,她多少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她也能体会到牧民在外赚钱养家的烦恼。也正因如此,原本孤寂而无助的生活多了点趣头在里面。
小时候的文秀没有多少朋友,当她渐渐地长大也懂得了像母亲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爱保护这个美好温暖的地方。
卡耐基说过,“怀有慈悲心肠的人,必蒙上帝的眷顾”。 牧场上每个温暖的人所经历过的一切,也得到了温暖和爱的回报。
李文秀在草原上与母亲经历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庆幸的是,她看到了母亲身上散发出坚韧不拔和英勇果断的品质。这些让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也能有强大的勇气。她没有选择在大城市生活,而是选择留在阿勒泰,那是属于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