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正因为我自己淋过雨,所以才想为别人撑一把伞。”43岁的残疾人薛丁赫双目炯炯,“我亲身体会了坐在轮椅上‘飞’起来的感觉,那无异于重生一样的兴奋,我希望更多肢残人能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7年前,薛丁赫放弃了北京红火的生意回到沧州,孤注一掷地将3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肢残人用车上。如今,4000多位肢残人用上了他的专利。
拄拐求学
1981年夏初,薛丁赫出生在泊头市交河镇陈四毛村。
薛丁赫一岁半时,父母渐渐发现了问题:村里同龄的孩子都会走了,怎么自己儿子还只能坐着。
父母带着他来到天津的医院,经过检查,薛丁赫被诊断为:脑瘫,无法正常走路。
医生的话仿佛晴天霹雳,让薛丁赫父母的心沉入了谷底。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薛丁赫,从那以后,就带着薛丁赫走上了艰难的康复之路。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扎针的感觉,先后挨了几万针吧!”说起童年的苦难,现在的薛丁赫显得风轻云淡,“父母打听到哪里能治我的病,就会带我去。”
“即使这样,也没治好我的病。我依然不会走。”童年时,薛丁赫出行必须借助小推车保持平衡,否则就要摔跤。
到了上学年纪,父亲给他做了一副拐,想让他学会拄拐。
但薛丁赫却觉得拐不如小推车稳当,说什么也不愿意。
“母亲劝了几天,我仍无动于衷。父亲生气地将小推车拆了,又把我带到房后面,将拐杖扔到我跟前,狠狠地说‘你走不回去就死在这里吧!’”长大后的薛丁赫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原来,父亲怕他永远“站”不起来了。
9岁时,学会拄拐的薛丁赫上了一年级。学校和家一个在村东,一个在村西,距离700米。
第一次上学,薛丁赫一手扶墙一手拄拐,足足走了40分钟。几天后,他的手指头都磨破了,妈妈含着眼泪给他用毛巾裹上。
三年级时,学校搬到了1公里远的邻村。“因为身体原因,我走路时,脚指头在地上来回捻。一双刚买的旅游鞋,穿不过5天。”薛丁赫笑着说,“幸亏父亲做生意,家境还不错。要不连鞋也买不起。”
老师教的知识仿佛为薛丁赫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虽然很苦,很累,但他还是愿意去上学。
“上天给我关上一道门,必定会给我打开一扇窗。”薛丁赫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中学后,他对理科的知识格外感兴趣。
爱情事业双丰收
薛丁赫的学生生涯结束在高二时期。学校从平房翻建成了楼房。楼梯对他来说像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薛丁赫无奈退学了。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薛丁赫不想再吃闲饭。
2001年,他来到北京,和父亲一起做起了钢材贸易。
虽然行动不便,但薛丁赫头脑极其灵活,帮父亲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渐渐地,父亲的生意一点点交到了薛丁赫的手中。
在别人眼中,薛丁赫不去工地,却对一切人和事都了然于胸。不论是合作伙伴还是自家员工,都不敢小瞧这位身有残疾的年轻人。
2010年,薛丁赫结婚了。妻子是一位健全人。
如果没有2015年那一次残友聚会,也许薛丁赫会一直在北京待下去,做着钢材生意。
2015年,薛丁赫参加一次活动时,看到有个残疾朋友的轮椅上挂着一个类似电动车把的东西,它可以让残疾人更加省力、更加便捷地快速出行,也能让他这种不怎么会摇轮椅的人自主出行。
当时,薛丁赫非常激动,眼睛时刻不停地盯着它看,心里恨不得能马上就拥有这样一台属于自己的车。
活动间隙,薛丁赫迫不及待地找到这位残疾朋友。从他那里得知这辆车有个学名——轮椅电动牵引头,简称轮椅车头,价值8480元。
“这么高的价钱,又有几个残疾人能买得起呢?”并不差钱的薛丁赫也觉得这个价格有点高。
在轮椅上感受“风驰电掣”
活动结束一回到家里,薛丁赫就赶紧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关于轮椅车头的一切信息。
当年,网上关于轮椅车头的信息很少。经过一段时间搜索,薛丁赫还是对轮椅车头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也看明白了轮椅车头的使用方法和基础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薛丁赫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残疾人。这位残疾人自己加工制作轮椅车头,并以每台4680元的价钱对外出售。
一听对方会做,薛丁赫立刻来了兴趣,在网上和这位残疾人讨论起制作轮椅车头的事情。当薛丁赫一再质疑轮椅车头的价格后,这位残疾人生气地说了一句:“嫌贵自己做去!”就不再理他。
“既然有人能做出来,那我也行!”不服输的薛丁赫打定主意,要自己造一台轮椅车头。
没人教,无处学,他就自己琢磨。短短两个多月,他看遍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轮椅论坛,参考制作视频。画图纸,买电机,钻研机械、锂电常识……
对于薛丁赫来说,最难的就是制造轮椅和车头之间的连接器。用纸板剪下来形状比画,用铁块一点一点磨,一遍一遍地安装,一遍一遍地拆卸。从氩弧焊到电气焊,从手工画图纸到CAD制图,薛丁赫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刻不停地朝目标努力着。
制作轮椅车头所需的材料,能买到的薛丁赫就买,买不到的就自己动手画图,再请人加工。常年从事钢材贸易的薛丁赫对一些中小五金加工厂很熟悉,这也为他提供了很多方便。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最终成功地做出了一台轮椅车头。
随着连接器的卡扣闭合,轮椅秒变“电动三轮”。薛丁赫高兴地坐着自己的“电动三轮”外出兜风,享受着“风驰电掣”的感觉。
“这个‘车头’一次充电至少能跑30公里,比用手推动轮椅省力不少。”薛丁赫说,有了这个可拆卸“轮椅伴侣”,出门真的方便不少。
事后,薛丁赫盘算了一下,这个轮椅车头的造价在3000元左右,如果能量产,价格会更低。
第二次创业
“量产”轮椅车头这一想法一直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他想让更多残疾人用上质高价低的产品。
征战商场多年的薛丁赫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于是,他开始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市场行情,关注“轮椅人”出行代步工具的发展动向。
一番调查下来,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
父亲第一个持反对意见:好好的钢材生意,每年稳赚几十万元,为什么要重新创业呢?
薛丁赫将目光投向了妻子,妻子与他对视良久后,仿佛读懂了丈夫的内心,最终投下了赞同票,并和他一起劝说父亲。
做通家人的工作后,2017年8月,薛丁赫举家搬回沧州,正式开始第二次创业。
“让残疾人买得起很重要。”薛丁赫秉承了自己的初心。
回到沧州,薛丁赫一头扎进了轮椅车头的改良研究中,反复制作、改进试用,他将自己的制作过程拍摄成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出去,和全国各地的残友们不断地交流、探讨。他还思考怎样才能让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
2019年3月,薛丁赫注册了自己的艾京机电设备公司,并上市了3款产品。
公司创立之初,薛丁赫遇到了各种难题和挑战,他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和一股韧劲,排除了万难。
曾经有一款轮椅车头,为了让它更轻便小巧,薛丁赫设计的轮子较小。这种轮子的弊端就是越障能力不佳。作为完美主义者的薛丁赫果断停产了这款产品。这意味着整套价值27万元的模具就得作废。
因为轮椅车头和后续研发的一些产品都需要折叠,所以零件的尺寸要精之又精,差1毫米都不行。为此,薛丁赫在研发过程中浪费的原材料不计其数。
“这几年,我的积蓄几乎全花光了。创业初期,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烧钱’!”几年间,薛丁赫一边学习一边试验,光模具就开发了150套,图纸画了6000多张,做的各种试验不计其数。
2020年底,薛丁赫将研发失败的4吨模具当废品卖掉了。“正因为我自己是残疾人,所以才更了解出行安全对于残疾人来说有多重要。”
儿子崇拜的“发明家”
薛丁赫的产品物美价廉,很快打开了市场。当年的产品销量达到800台,其中最畅销的一款轮椅车头售价2480元,续航80公里。
为了满足更多残疾人的需要,薛丁赫一直在不停地研发新产品,并为不同身体状况的残疾人制作、改装产品。
为了满足高位截瘫者站立的愿望,他发明了一款站立轮椅;为了让失去双手的残疾人可以正常出行,他改造了一款轮椅车头,将车把上的油门、刹车功能改装到脚下;他为独臂残疾人和偏瘫患者设计出单手滑行轮椅,改变了轮椅必须双手配合才能控制的模式;他设计出可以平躺操作的残疾人专用三轮车……
在薛丁赫眼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为了满足残友们的个性化需求,薛丁赫为他们量体裁衣,做出适合他们的产品。
几年间,薛丁赫一共研发了42款适用于不同残疾群体的出行设备,获得8项国家专利。
这就是薛丁赫,妻子眼里执着的“追梦人”,儿子心中最崇拜的“发明家”。他一直默默地钻研着为每一位”轮椅人”实现出行便利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