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和卫生间的墙砖大面积空鼓,部分已经脱落;墙面、顶面腻子不平且多处污损;空调开关面板安装不正,踢脚线多处漏缝……前不久,四川成都的王女士满心欢喜去收房,没想到竟收到了这样的精装房。
“第一次买精装房,没想到是‘惊’装房!”王女士大失所望。
不少购买精装房的业主都有过和王女士类似的遭遇。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因精装房货不对板、漏水渗水、甲醛超标等引发的消费投诉和诉讼层出不穷。当消费者试图依法维权时,往往容易遭遇“踢皮球”,深陷维权困境。
商家虚报装修标准
业主收房货不对板
“精装房不用花时间去装修,省钱又省力”“购房赠送精装修,每平方米5000元标准”……记者注意到,精装交付成了不少楼盘的卖点,多地开发商打出类似广告。
长期关注房地产领域的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介绍,有些地方大力推广精装房主要是为了公共利益,即房屋毛坯交付后,业主在装修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对小区其他业主安宁权利的侵害,或者出现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等问题。
随着精装房交付在行业内日渐盛行,多地近年来陆续出台商品房精装修标准,要求样板间的装修标准应与预售方案中所列的清单内容保持一致。《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也规定,未在合同中明确说明商品房的交付标准是否与样板房一致的,实际交付的商品房应当与样板房一致。
然而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开发商为了吸引购房者,对外宣传时会把精装房的装修标准夸大或是虚报装修标准,不少业主收房后发现降标减配、货不对板,实际收到的房屋和起初看到的样板间大相径庭。
浙江杭州的“90后”童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两年前购房时,开发商宣称“房子属于豪装,可以拎包入住”,装修标准是每平方米4000多元。想着收房后就能直接入住,省时省力,童女士果断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按上述标准,装修费就有50万元。
今年5月,童女士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却在收房时发现装修风格、质量标准等都与开发商此前宣传的完全不一样。比如房间整体装修风格偏灰暗,客厅墙布颜色太深,显得非常黑;卫生间防水没有做好,门框也未灌浆;部分家具品牌与原先宣传的不符;阳台有扇窗户开关时不灵活……最终,她决定将精装房“推倒重来”,重新装修。
“拎包入住不仅是开发商对精装房的宣传,也是业主对精装房的美好期待。然而,买精装房变成了开盲盒,你都不知道打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童女士感慨道。
广东惠州的吴先生也颇有同感。两年前,他看完精装修样板房后十分满意,当场就付了定金。结果今年房屋交付时,实际的样子与样板房相去甚远:房屋空间不够敞亮,此前承诺的家具品牌变成了其他不知名品牌,有的柜子还发潮变形了。
权衡再三,吴先生决定将房子装修部分拆除。他告诉记者,小区有不少邻居都无奈地进行了重新装修。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甲醛超标墙面不平
连大有告诉记者,除了用材用料降标减配、虚假宣传外,一些精装房还存在质量问题,比如漏水、墙体开裂、墙布鼓包、门窗破损等。
河北石家庄的刘先生此前购买了一套精装房。收房前,他请来专业的验房师验房,结果发现房屋问题不少,比如全屋墙面均存在颗粒物、划痕、破损、沙眼等,“墙面根本不能细看,从上到下全是坑坑洼洼”。此外,衣柜、卫生间、阳台、窗户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江苏南京汪女士的验房结果更加令人糟心。验房师撬开屋内过道的地砖,砖下已有一小摊积水,墙面出现了大面积的阴湿痕迹,管道和防水都存在问题。
还有受访业主反映,其刚收的精装房存在甲醛超标等问题,“本来买精装房就是图个省心,结果遇到各种问题,反而更加烦心了”。
为何精装房频现各种问题?
广东合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梦凯认为,一是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压缩了装修预算,导致装修材料质量下降,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建材或者采用次品;二是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开发商可以侥幸通过验收,这就使得开发商没有动力提高装修质量。
“房屋精装修问题不同于房屋质量问题,而是装修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问题,比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在一些地方,主管部门核发商品房交付许可证时,一般仅以毛坯商品房的交付标准为依据,只要毛坯房不存在问题,就具备法定的交房条件,精装修的材料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入住使用的标准,并不属于监管范围,这实际上降低了交付标准。”吴梦凯说。
在北京中凯(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强看来,精装房问题频发的关键是精装修标准不明晰,让不法开发商钻了空子。
2019年1月1日起,我国首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全装修房装修品质和性能进行评价的团体标准《住宅全装修评价标准》实施。“但该标准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对开发商缺乏约束力。”陈强说。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