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爱竹,不但把它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古往今来,赞扬它的诗画更是数不胜数。板桥画竹,秀劲坚韧,一枝一叶,脉脉含情。王安石咏竹,说它:“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直而有节,瘦而不妖。竹性本高洁,一身傲骨,宁折不弯;竹性又潇洒,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游;最慷慨亲民也是竹,可为食,可制笛,可做舟,可取薪。想来如此一生,才不负花中四君子的名号。
初夏,最宜竹林乘凉,做人,亦当如竹如君。
1
做人如竹,根深叶茂
竹的生长周期很神奇。虽然扎根需要4年时间,但从第5年开始,它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6周,就能长到15米。外人只看到它第5年的突破,殊不知在前4年里,它的根系早已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壤中。
默默无闻换来厚积薄发,哪怕狂风骤雨也无所畏惧。四年的积累沉淀,足以让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做人如竹,长路漫漫。总有艰难险阻,荆棘拦路。请暂且忍耐,勿骄勿躁。登高路上的所有拦路石,终会成为助你登上高楼的台阶。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静待时机,一飞冲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给自己一点扎根的时间,前路尽是大好河山。
2
做人如竹,节节登高
竹之生长,不像树木那样躁动。只在某个新雨初晴的春日,让人恍然惊觉,竹节又多了一个。竹有节,节节高升。总有长辈将饰品制为竹节模样,赠与晚辈,望其步步高升。而挺秀如竹,尚需一节一升。
做人,更需脚踏实地。百尺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生活,或是事业,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更高处。
人生不是大彻大悟,而是边走边悟。心在路上,行在路上,一路锦绣好景,一程更比一程高。
3
做人如竹,中通外直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莲花乃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八个字用在竹身上,也恰当合适。古人称赞竹之七德,其中之一便是: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内空而广,虚怀若谷,恭敬谦逊;外直而韧,挺拔翠绿,正直有节。难怪称竹为君子,如此气节,实属独一无二。做人如竹,傲骨迎风,风雪压枝何曾惧,抖雪伸枝展云天。任凭世事喧嚣繁杂,内心不忧,则万物明净,心怀美好,则韶光可期。
有人曾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花根源总在心。”生命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外修其行,内修其心。做人,不求声名远扬,但求无愧于心。如竹一般,临风不曲折,傲立天地间。
4
做人如竹,不争不抢
《道德经》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转规律,不必强求,自有其道,用在竹身上,恰如其分。幼时观竹,实在不喜,既无好颜色用来悦目,又无馥郁香气用以益神。最后往往选了盛放的鲜花,而将竹弃之不理。而今年岁渐长,便慢慢觉出竹的这份淡泊。
竹虽无花,却四季常青;竹虽无香,却可食可用。它不争不抢,冬日百花凋零时,却也是这一方竹林依旧翠绿,傲立于霜雪之中。原来不争不抢,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若是竹添上繁花与香气,反而过于冗杂,掩盖了其挺拔身姿。做人亦如此,凡事过于争强好胜,贪多贪足,反而失了本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拿得起是小智,放得下,才是大慧。中国人喜欢竹,并不是因为它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有品。它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竹,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弯不阿,不争不抢。做人当如竹,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