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 祁晓娟 殷实 本报通讯员 陈墨白 摄影报道
6月2日,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来自北京的游客史红梅看得入了神。“没想到在沧州能看到运河沿线这么多非遗项目的展示,让人大饱眼福。”史红梅说。
打造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在运河的滋养下,沿岸诞生了种类繁多、“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千年的文化印记,是激荡运河活力的文化密码。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运河畔得到展示,得以发展、传承,2022年,我市制定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规划》中细化落实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区建设内容,着力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项重点工程,构建由6个核心展示园、3个集中展示带、18个特色展示点组成的多维展示格局。其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就是核心展示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主要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依托,拓展非遗文化承载空间,增加非遗活化展示内容,丰富非遗项目类别,提升展示水平,在园博园植入非遗文化元素,将其提升为集非遗集中展陈、产业培育创新、特色文旅服务于一体的园区。同时,挖掘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内涵,留存大运河畔工业时代城市记忆,为人们讲述运河故事。
大运河文化的赓续灿烂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运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共创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运河基因。
大运河(沧州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全面,共有37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59项、市级172项、县级134项。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展示的不仅仅是沧州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规划管理科科长刘涛说,这里将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建设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其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目前我国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展示项目最多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同时也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5月26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看到大运河沿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市)的代表性非遗,还能欣赏到370项国家级、103项省级等10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大运河沿线独特的人文风情与多元民间艺术,感受运河千年历史厚度。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长常恩福说,这一数据对他们来说,是成绩也是动力。
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与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毗邻,是沧州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厂区内保存有代表沧州近代工业文化的丰富历史遗存。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立足工业记忆保护、传承、利用,对大化厂原有车间、仓库、火车站台和各型罐体设备进行景观改造和利用,融合工业遗存时代特征和非遗文化活态特色,将该区域提升打造成集工业流程科普、文创展示、儿童娱乐于一体的大运河工业文化遗产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剪纸,赶上演出,还可以亲眼目睹“打铁花”的震撼。
与此同时,在大运河(沧州段)沿线,运河非遗文创、运河非遗集市、运河非遗旅游线路也渐渐多起来。
各种运河文化新载体、新媒介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中不断涌现。
现如今,沧州大运河非遗文化已经“活”起来、“火”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非遗”进入园博园
如今,沧州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续带着他们的“绝技”入驻园博园。
丁文江今年57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村八极拳传承人,今年1月,他把武馆“开进”了园博园。
据丁文江介绍,沧州运河武馆不仅是八极拳的传习基地,还可以让游客了解沧州悠久的武术文化。
“我们还接待了很多来研学的学生。”丁文江说,每到这时,他就会化身为一名“讲解员”,给孩子们讲沧州的武术名人和武术文化。
看到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丁文江越讲越兴奋,还会给孩子们展示八极拳经典招式。“沧州武术展现了沧州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我作为孟村八极拳传承人,有义务把它传承好。”丁文江说。
走进承德园,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绿意盎然的植被、幽深的小径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沧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释心斋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陈晓飞正在园内烙画。
陈晓飞手持一把电烙铁,在葫芦上绘制出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元素,将葫芦变成了艺术品。在他周围还摆放着很多已经完成的作品。
“游客们来这里游玩,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非遗文化,感受沧州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陈晓飞说。
走进石家庄园,57岁的蔡荣平正在制作旗袍。作为沧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蔡氏旗袍传承人,蔡荣平用一刀一剪、一针一线,设计并制作出体现女性特有的含蓄典雅之美的旗袍。
在保定园的韩宝菊剪纸艺术馆,游客们能欣赏到精美的剪纸作品,还能亲自体验这一非遗项目。
在定州园,游客们可以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守一走进“金石传拓”的世界……
逛不完,看不够
6月4日上午,沧州园博园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来自黑龙江大庆的游客王辉第一次走进园博园,不仅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还被这里展示的非遗文化所震撼。
王辉是来沧州看望姐姐和姐夫的。“姐夫告诉我,沧州建设了景色优美的园博园。他和姐姐带着我来转转。”王辉说,没想到,除了欣赏美景,还能看到沧州的武术文化,了解沧州的剪纸艺术等。
“沧州真的是一个宝藏城市。”王辉说,这里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原本计划着转转就走的王辉,在园博园逛了整整一个上午。“有景可看,又有文化可‘品’。”王辉说,“我觉得一天也逛不完,看不够。”
张国经是保定人,他在参观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之后,感觉非常惊喜。
张国经感叹,大运河沿线的非遗文化太丰富了,这里是一座宝藏。
来自天津的游客孙明远对在沧州的两天行程感觉非常好。他和妻子、孩子一起参观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游览了园博园。
一家人除了欣赏到沧州大运河两岸的美丽风景,还体验了非遗文化。“我们了解到大运河沿线非遗文化丰富多彩,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感觉不虚此行。”孙明远说。
运河文脉绵长,非遗传承不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将深入挖掘非遗魅力,呈现大运河非遗之美人文之美,丰富展示体验方式,带动文旅融合,成为彰显沧州文化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