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开始入手‘捏捏’,现在已买了20多个,看到喜欢的就忍不住买买买。”“00后”张媛以前喜欢盲盒手办,如今被各种逼真可爱的“捏捏”吸引。
所谓“捏捏”,就是解压玩具“捏捏乐”。不同于以前解压玩具使用的记忆海绵,现在的“捏捏”用的多是硅胶类材质,高度还原了各类美食、玩偶,有着软糯的手感,可塑性也强,受到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追捧。
抽屉里塞满了20多个“捏捏”
拉开张媛写字台的抽屉,里面塞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捏捏”。蛋黄酥、海鲜面、厚乳吐司、香蕉……不知道的以为是美食大集合,实际上这些都是仿真解压食玩“捏捏”。
张媛偶然在抖音上刷到一个“捏捏”的短视频,便痴迷于这类玩具。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她就陆续买了20多个“捏捏”,塞满了整整两个抽屉。
张媛说,她看到“捏捏”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当场就买了5款,有三角饭团、蛋挞、蛋黄酥、小面包等。“放在手里捏一下,它直接从指缝里溢出来,然后慢慢回弹,那种软软弹弹的舒适感让人放松和愉悦。”
28岁的小齐也是“捏捏”爱好者。“入坑”将近半年,买过的“捏捏”她自己也数不清了,看见喜欢的就忍不住入手。
在她公司的办公桌上,摆了两个巴掌大小的卡通萌猫“捏捏”,既是装饰品,也是工作之余缓解压力的“神器”。
小齐还随身携带挂在包上,有仿真的迷你水果也有食玩。“等公交车时随手捏一捏,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
记者发现,社交平台上,一些测评“捏捏”手感的视频也有着较高人气。例如小红书上,一位博主发布的展示蓝莓“捏捏”手感的视频,收获了近10万点赞和5000条评论。
“捏捏”价格差异大
5月31日,在市区一家精品店内,蛋黄酥、芝士球、小年糕、小丸子等食玩“捏捏”挂满了货架。这些“捏捏”与真正的美食同比例大小,造型逼真,每个售价在六七元,不时有女性消费者在货架前上手体验。
记者发现,玩具“捏捏”材质柔软,无论用手怎样揉捏,都能在几秒内恢复原状,捏过后会让人忍不住再多捏几下。
与线下礼品店和文具店相比,网上的“捏捏”款式更为繁多。除了迷你葡萄粒、草莓、芒果丁等水果类“捏捏”,还有吐司面包、焦糖松饼、樱桃布丁等甜点造型的,以及咖哩猪排饭、芝士意面、寿司套餐等美食类“捏捏”。这些产品外形十分逼真,颇受消费者追捧。很多网店的累计付款人数轻松超千笔,有的甚至达到1万笔。
记者发现,“捏捏”的售价一般几元或十几元,定制款“捏捏”则根据大小和工艺复杂度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尽管手工制作周期较长,价格稍贵,但仍有不少爱好者下单。
社交平台上一些手工人气博主的“捏捏”定价大多百元起,一个小小的汉堡“捏捏”可以卖到一两百元。爆款的“捏捏”限时限量出售,顾客需要“蹲守”才有机会买到。
张媛曾花80元定制过一个草莓“捏捏”。张媛说,定制的“捏捏”手感更软糯,样子更逼真,感觉一捏就会爆汁,产品没有刺鼻的味道。“定制的‘捏捏’价格过高也有炒作的原因,这变相增加了消费者的爱好成本。”
市民孙玲玲因为好玩、解压买过六七个“捏捏”,价格每个在10元左右。“在网上看到有人花1000多元买一个‘捏捏’,甚至有人买‘捏捏’累计花了几千元、上万元,感觉不能理解。”
定制的“捏捏”难退货
小齐告诉记者,定制的“捏捏”基本都不支持退换货,即使有瑕疵也不行。
记者浏览网页发现,许多定制“捏捏”的网店都会注明下单须知:因为是手工制品,默认轻微气泡、轻微脱模、小黑点等微瑕,不接受退换,介意慎拍。
客服告诉记者,如果商品在出售前就已经告知了“默认微瑕”,消费者依然拍下就不能为此发起退换货。
“有一次,我在预售期拍下一个,第二天想退款不要了,客服不答应,即使换款也不行。”小齐说,购买有预售期的“捏捏”,也要想好再下单。
小齐坦言,一些比较有名的定制网店店大欺客,仗着粉丝多,不同意退货退款,客服也是爱搭不理。
记者了解到,定制类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这意味着消费者不能简单地以“不喜欢”或“改变了主意”作为退货理由。
有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收到的定制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或者与卖家展示的商品有明显差别,消费者可以申请退货退款。同时建议卖家和买家都明确约定好商品的交付标准,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产品安全引人忧
其实,“捏捏”并不算一种新玩具,只是慢回弹玩具的一个细分品类。和以往的慢回弹玩具相比,它手感更好,可塑性更强。其主体部分采用的是硅胶材质,不会融化、变硬。
玩具“捏捏”提供了情绪价值,满足了年轻人解压和收藏的需求,再加上社交媒体传播,一时非常火爆,但也引发了一些消费者的质疑和担忧。
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买了一个汉堡样式的“捏捏”。王女士发现产品味道刺鼻,随后把它扔掉了。
“这东西对身体肯定不好,但孩子不明白,也不会在意。‘捏捏’仿真度特别高,对于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弱的孩子还容易造成误食。”王女士说。
在线下一家实体店,记者注意到,“捏捏”的包装袋上标注产品为TPR材质,且写有“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对于能否拆开外包装把玩,店员表示:虽然“捏捏”安全无毒,但还是建议放在袋子里玩。
相较于有包装的产品,定制款“捏捏”多为博主和网店个人制作,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等信息,产品质量完全靠博主的口碑。在小红书上,也有部分卖家和消费者发帖称,制作或使用“捏捏”时产生了头昏、呼吸不畅等反应。
有业内人士指出,该类产品生产门槛低,且目前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有关部门需加强市场监管。商家也应选择无毒、无刺激的材料,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此外,建议消费者尽量在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级硅胶“捏捏”。购买之后先清洗或适当地晾晒一下,使用后需洗手。
最近,一种被称为“捏捏”的慢回弹类解压玩具在年轻群体中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