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赵方圆 摄影报道
锣、鼓、琴、笙等乐器奏响,生、旦、净、丑等行当依次出场……在沧县汪家铺乡踅庄子村的村委会大厅,随着清脆的乐声响起,村民自发组建的哈哈腔剧团的演员们开唱了。
虽然都是年过半百的农民,马井卫、徐俊兰、李瑞芳等唱腔高亢、婉转动听,一行一动非常考究。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县哈哈腔代表性传承人史从芳,放下手里的乐器,也即兴演唱了《斩窦娥》片段,他的表演细腻逼真、生动传神……
盛极一时的地方戏
“哈哈腔也叫柳子调、合合腔。它产生于河北民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77岁的史从芳说,“哈哈腔自明清时代传入沧县,曾盛极一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
哈哈腔具有唱腔高亢激昂、地方韵味浑厚的特点,剧种素材大多反映基层生活,富有浓厚的乡土情调,深得当地百姓喜爱。
“哈哈腔在清光绪26年传入我们踅庄子村,由本村艺人王连升立科授徒的。他给青年人开班表演,进行正规的教育培训。传到我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史从芳说。
起初,踅庄子村的王连升在小王庄坐科学习哈哈腔表演数年。学成后在光绪26年回村立科授徒,第一科授徒王福臣、李宝太,兼收外村学员,比较出名的徒弟有杨贾村的杨万勇等20余人。民国9年,王连升倡办第二科,收张永合、李书田等30余人,教唱了《杨二舍化缘》《斩窦娥》等20多个剧目。
1948年,王福臣办第三科,连办5年。学员有李玉文、李景春、李连甲、杨宝林等10余人,学唱了《陈大官借粮》《孙继皋卖水》等近30个剧目,以本村演出为主,也曾到外村。
1952年,王福臣、张永合联办第四科,学员有李泉祥、邵恩明、杨双庆、张凤瑞、史从义、刘广甲等。1968年,李泉祥、杨宝林办第五科,学员有史从元、徐俊兰、李玉明、史从岐、李秀发等30余人。
“1966年到1972年期间,踅庄子村哈哈腔剧团非常红,曾经到天津等地演出,深受老百姓欢迎。”随着史从芳的讲述,沧县哈哈腔的传承脉络清晰起来。
坚守与创新交融
哈哈腔的演出内容丰富,既能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现俚俗纷争的故事。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表演特点,如文小生儒气十足、武小生英俊威武、穷生则弓身抱肩、步履趔趄。
史从芳自8岁开始拜师学戏,师从史寿田、王福臣、张永合等艺人,起初演小生,后改唱须生,曾在《窦娥冤》中饰窦祥、《芦花记》中饰闵子公、《借衣》中饰狄青等,能演40多出戏,是剧团的台柱子。
1962年,史从芳拜王福升为师,学习司鼓,之后拜曹希福为师,改唱现代戏,曾饰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红嫂》中的彭排长等人物。
经过多年的历练,史从芳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演技。他扮演的小生英俊帅气,动作潇洒飘逸,唱功讲究甜润脆亮,唱腔圆润、高亢,吐字清晰,刚柔相济,刻画人物细腻传神,深得同行赞誉。
史从芳注重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塑造,可根据不同剧情、不同人物、不同环境进行再创作,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
以《借衣》为例,史从芳很细腻地刻画出狄青饥寒交迫的情景,一出场就把观众深深吸引住。剧中有两次表现狄青悲愤、气恨而甩发的动作,史从芳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将老师教的甩发进行了改革,把狄青当时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角色。
史从芳扮演须生老成持重,唱功顿挫细微,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表现出人物的细腻、幽默,也深受观众喜爱。
将民间曲艺传承好
沧县哈哈腔属于群众自娱自乐形式,农闲时间排练演出,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抵制赌博等不良风气起到积极作用。
研究沧县哈哈腔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历史,对研究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及表演、音乐结构有较高价值,而且沧县哈哈腔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人们都有很好的宣传、教化作用。
百余年间,踅庄子村哈哈腔在保留原腔古味的前提下,伴奏乐器还增加了笙、月琴等。
“沧县哈哈腔的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主奏乐器以板胡、笛子、笙、二胡为主。”热心哈哈腔剧团工作并担任板胡操琴的李树清说,“哈哈腔的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
总的来说,哈哈腔表演中的独特细节体现在其角色与表演的细腻、音乐与伴奏的独特、剧目的繁多以及服装的特色等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哈哈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3年,史从芳与王德新重新组建踅庄子哈哈腔剧团,任团长兼导演。每年农闲时,他带领沧县踅庄子哈哈腔剧团演出,坚持20余年不断。史从芳、杨双庆收徒李瑞芳、范泽香、王永霞、高秀华、马井卫等共16人,为沧县哈哈腔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在本村、本县演出外,他们还曾到天津市区及多个县、乡、村演出。史从芳主演的《借衣》《红灯记》等多次在市、县戏曲大赛中获奖。
在马井卫、徐俊兰、李瑞芳依次演唱的《卖画》《绣鞋记》《借粮》等唱段后,史从芳又耐心地强调着演唱细节。从中不难看出,虽然这只是一个自发的农民业余剧团,但这是他们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一村一戏传佳话,一腔一韵总关情。“哈哈腔是咱沧县老百姓在生产劳动生活中积淀的优秀文化,它质朴健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虽然我上了年纪,但还是积极带着大伙儿参加演出活动,希望一起把这门民间戏曲传承下去。”史从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