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第10版:10

“霸凌式教育”不可取

本报评论员 马景华

近日,社交媒体账号“赵菊英家庭教育”发布的几段视频引发争议:让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手办;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在男孩的房间里安装监控……

有网民质疑上述视频中的做法,称这是一种霸凌式的教育,也是一种公开处刑的羞辱式教育。

赵菊英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极端的打压式教育。教育者站在权威和强势的一方,以强制的方式逼迫孩子丢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教育成为了一种权威的压迫。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也践踏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既然赵菊英的教育方法如此不当,为何还有很多家长请她上门家访呢?

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最美好的期待,当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孩子的感受时,“期待”就变成了“焦虑”,也便给了这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有家长深受一些偏激教育观念的影响,“把孩子变天才”“改变家族命运”“保上好学校”……这样的噱头轻而易举地骗取“唯分数论”家长的信任。他们让渡了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权威身上,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教育的功能从来不是“改造人”,而是“发现人”“引导人”。好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找到擅长的领域和爱好,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与多元思维。“赵菊英式”教育却是一种过激教育观的体现,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不仅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更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家长不仅要树立科学健康的教育理念,更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沟通和言传身教,不可急功近利,要用心助力孩子成长。

赵菊英事件给深受错误教育观念荼毒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警惕假“教育专家”的毁人不倦,警惕粗暴打击和极端控制对孩子个性的打压和对孩子成长的束缚。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2024-05-28 本报评论员 马景华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9161.html 1 “霸凌式教育”不可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