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玉霞
前几天,家住运河区的王女士路经小王庄路口时,发现令她人吃惊的一幕:几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人手一支烟,正在吞云吐雾。
听坐在电动自行车后座上的儿子羡慕地说了一句:“真酷啊……”王女士警觉地问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学校里有同学吸烟吗?”儿子告诉她,同学们吸的是饮料类的电子烟。
饮料类的电子烟是一种什么烟?吸了之后对身体有影响吗?日前,记者进行了走访。
类似能量棒的电子烟
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门口附近的小店发现,有商家小心翼翼地将电子烟放到隐蔽处卖,有商家“看人下菜碟”,也有店家表示这种东西“不好”,自己不卖。
昨天上午,记者在一所小学附近的一家小商店内发现,店里各类零食琳琅满目。记者问店主有没有电子烟,对方表示没有。随后,记者询问店主有没有水果能量棒。店主很快从装钱的盒子旁的一堆零食底下,拿出一支和烟相似的能量棒,询问记者想买什么口味的。
记者发现,这种能量棒外壳呈圆筒形,上面写有“苹果”“蓝莓”等字样,但没有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地址等信息。虽然看起来是能吃的小零食,但实际上它是放到鼻子底下闻或放到嘴里吸的类似电子烟的东西。
昨天上午,记者又来到市区一家文具店询问是否有电子烟。店主警觉地说:“没有。”听到记者问为什么前天还在卖,对方回答说:“卖完了,不再卖了。”当天傍晚,记者看到,两名小学生结伴在这家店里买了水果味儿的能量棒。
一名小学生告诉记者,店主会把这些东西放到很隐蔽的地方,发现没有家长跟着时才拿出来卖给他们。“老师不让买这种东西,我们就是闻着玩的。”一个男孩说。
外表看上去像零食
记者从网上搜索“电子烟”,页面上跳出各种电子烟类产品。奶茶杯、可乐罐、水果味能量棒……从外表看上去它们就是饮料或者零食,很难看出是电子烟类产品。
在各类电子烟网站中,很少有网站对用户的进入年龄进行限制。虽然有的页面会弹出询问用户年龄的窗口,但没有具体的验证要求。记者浏览一网站发现,尽管网站提示18岁以上才能访问,但只需点击“年满18岁”立刻就能进入,提示几乎形同虚设。虽然部分网站有健康警示信息,但信息较为模糊,警示力度不够。
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电子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专家建议,要加大对电子烟危害的宣传普及。电子烟宣称无害,实际上电子烟液中仍然含有尼古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吸入会影响大脑,造成心血管、肺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