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今年28岁的马文静,是一位资深的“剁手族”。一提起家里囤积的各种零食以及日用品,她就倍感苦恼。“买太多根本用不完,可买少了又觉得价格不划算。”
网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购买模式的不断调整变化,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平添了不少压力。
东西成箱卖、捆绑卖
如今,消费者在线上可以买到天南海北的东西,但总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买了远超实际消耗数量的商品,尤其在日用品和食品方面。
马文静平时习惯网购,她发现商家们的营销策略基本上都是诱导消费者多多购买,有不少商品甚至标榜“贵在运费”。
“我买了一箱普罗旺斯西红柿,口感比线下的好,但商家1箱起售,每箱最少4.5斤,我自己根本吃不完,不过也没办法,只能按照商家要求的去买。”马文静说,现在网购食品多是三五斤的大包装,这样很容易造成浪费,有的变质后只能扔掉。
“还有袋装牛奶,平时一箱40元,赶上商家搞促销活动,4箱只需要99元,很难不动心。但买回来,就得在食用期限内喝完。看似捡了便宜,实则花了不少冤枉钱。”马文静说,商家们虽然打出让利的旗号,但对使用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了门槛,很容易导致消费者为了贪图便宜而忽略了实际使用情况,造成浪费的同时,还徒增开支。
预售时间过长引吐槽
这两年,预售已成为商家经常采用的一种营销策略。通过预售,商家避免了库存积压风险,还可以计算出一个大概的销量,首批上现货,再根据后续情况来补单。
不过有不少消费者吐槽,电商的预售产品不按时发货的情况越发严重,特别是服装商家。原来的预售时间是7天至15天,现在变为二三十天,更有甚者长达45天。
4月底,市民李秋妍在某电商平台下单了一款半身裙,半个多月过去了,商家依旧没有发货。“当时看到这款心仪的裙子就赶紧下单了,结果迟迟没有发货,后来打开网页才发现,裙子是付款后30天内发货。”李秋妍咨询了客服,被告知“仓库会尽快发货,希望买家耐心等待”。
“问了两三次,客服都是这句话,感觉商家不怎么靠谱,干脆直接退了货。买超长预售商品,体验感真的不好。”李秋妍对此很无奈。
市民刘欣也曾在网上买过一件开衫,最初商家承诺是15天内发货,结果过了20多天才收到。“拿到手的开衫货不对版,质量堪忧。”刘欣说,她现在再也不网购预售款的衣服了,不想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运费险越来越贵
网购时购买运费险,可以为消费者的“买买买”保驾护航。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一些网店不再免费提供运费险服务,而且买家自费购买运费险的金额也越来越高。
“网购刚兴起时,是没有运费险的。后来为了让消费者放心买,商家推出了运费险服务,毕竟退换货不用再多花钱。但是运费险价格变得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达到商品的1/3,感觉挺不合算的。”网购达人何琳琳告诉记者,以前的运费险只需要支付几毛钱,后来是1元至3元,而现在的运费险甚至高达五六元。
“如果买了运费险,不退换货就等于白交了一份钱;不买,万一需要退货就得自己多掏10元的快递费。”面对不断上涨的运费险,何琳琳很纠结。
热衷于网购的杨华丽现在已经不再购买运费险了。前几天,她在网上给老人买衣服付款时发现,运费险需要买家自行购买。“如果自己支付运费险,就要考虑退换货的几率。我一看运费险是8.9元,太高了。平常发快递才8元,如果真需要退货,自己掏快递费也比买运费险划算。”
价格犹如过山车
一些消费者在网购时发现,买完商品没多久就降价了,有的甚至一天之内几次起伏,价格犹如过山车一般,让经常网购的人很无奈。
市民石坤有过一次离谱的网购经历:他在某电商平台花2200元下单了一个宠物浴缸,结果没几天,该款宠物浴缸价格“腰斩”,售价只要800元,足足便宜了1400元。“当时很生气,去找商家理论,可他们一味推诿搪塞,足足交涉了好几天才退给我差价。”石坤说,有了这次教训,现在他网购下单前,都会把商品提前放入购物车,观望一下价格趋势。
“有的电商平台推出了保价服务,但想要顺利地退回差价并不容易。”市民郑佳洁告诉记者,她在某电商平台花28元买了4瓶杏仁奶茶,收到货后没多久,就发现这款奶茶再次降价促销,4瓶只需要9.9元。“因为这款奶茶曾参加过平台的促销活动,不支持价保服务,所以退不了差价。”
还有不少消费者吐槽,有的商品虽然有价保服务,但自己刚买完就过了保价期,商家又开始降价,非常影响购物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