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爱 摄影报道
“‘听劝旅游’不踩雷,很划算”“即将抵达北海,主打一个听劝”……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发帖求助,希望旅游地的当地人或有过旅游经验的网友给出一些中肯的游玩经验,从而获得一趟没广告、不踩雷的美好旅行。旅游前,不再热衷于报旅行团、不在网上搜集旅游攻略、不说走就走去旅行。目前,“听劝旅行”逐渐成为当下年轻人旅游的新方式。
网友纷纷提建议
旅游不用“踩雷”
“我准备带两岁孩子去三亚游玩五天,除了海边,还有哪些景点更合适?”就在出发前夕,沧州市民孙舒涵在社交平台上发了求助帖子。孙舒涵要独自带着孩子去三亚游玩。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子求助。
孙舒涵没想到,不少热心的网友在评论区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其中有一位网友建议她,有时间的话可以去三角梅科博园逛一逛。“各种颜色的三角梅,很漂亮。人少景美,是遛娃的好去处。”留言下,有其他网友也表示三角梅科博园值得去游玩,而且还免门票。
根据评论区网友的建议,孙舒涵第一时间上网搜索了三角梅科博园的相关信息。抵达三亚的第二天,孙舒涵带着女儿前往三角梅科博园。园子不大,但母女两人在里面逛了一上午。“景色真的太美了,各种颜色的三角梅给人一种悠闲惬意的感觉。”孙舒涵说,由于园内没有多少游客,拍照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背景一片人头。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五一”假期,市民刘畅去北京看升国旗仪式。在前往北京的高铁上,刘畅临时起意想在北京吃一顿铜锅涮肉。刘畅没有上网搜索好评火锅店,反而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快要到北京的时候,一位IP地址为北京的网友就给出了回复。当天晚上,根据网友建议,刘畅找到了那家火锅店。“火锅店在一个小区里,如果不是网友建议,我根本不会留意到这家店。”刘畅说,网友的建议都是他们自己体验过的,这样不会踩雷。
外地游客来沧州
平台给出最佳攻略
一句听劝,换来网友千千万万的真诚建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听劝”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听劝旅游”不只是沧州人前往外地旅游,不少游客在计划来沧州旅游前,也会在社交平台上求助,沧州本地人都热心给出建议。
不久前,来自北京的王子琪计划在沧州游玩三天两晚。出发前,王子琪想知道沧州本地有哪些值得玩的景点和好吃的特色小吃。随后王子琪在网上发布了“去沧州,求推荐,听劝!”的求助帖子,陆陆续续收到400多条留言,从狮城公园到南川老街,从火锅鸡到焖饼,很多网友详细地介绍了沧州本地的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甚至有网友详细地给她规划了从早到晚,一天的旅游线路和就餐。
“在沧州游玩的几天很充实,网友推荐的美食也很好吃。”王子琪说。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看到,很多外地游客来沧州之前,都发帖询问沧州有哪些景点和美食。不少帖子下的评论区里,都有网友的真诚留言,介绍沧州的美食和美景。
“听劝旅游”
一场双向奔赴
“听劝旅游”让游客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转变为游客主动寻求当地人的建议,从而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的一次旅游。在“听劝旅游”中,游客和当地人的互动增多,更加真实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让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有专家表示,“听劝式旅游”走红的背后,与年轻人热衷情绪价值密不可分。通过互助式社交,“听劝”的人可以获得一份针对性的旅行建议,感受到网络世界的善意;“劝”的人也能分享自身经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赴”。
“听劝旅游是普通人之间真诚的分享,基于陌生人之间释放的善意,让更多人获得一种难得的情感体验,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听劝’走红的背后,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人们通过求助或分享,从而能获得一部分的心理慰藉或是认可,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价值的传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丽丽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