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芳辰
5月15日一大早,庞丽娟简单梳洗后,左手持木板,右手击鼓,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
早起练功,是庞丽娟6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懈的事,这是师傅对她的叮嘱,也是她对戏曲艺术的执著。
68岁的庞丽娟是沧州市益民河北梆子剧团的团长,5岁学艺,至今活跃在梆子剧表演的舞台上。
沧州市益民河北梆子剧团是一家民营梆子剧团。这些年,剧团经历了低谷又迎来新生。
东奔西走传播戏曲艺术
庞丽娟最近正准备到东光送戏下乡。
“咱们这次一共演三天。剧本我已经定下来了,待会你看完剧本,通知大伙儿一声。”庞丽娟说。
庞丽娟正在和剧团里的人协调几天后去东光演出的事。
车辆、人员,包括吃喝,庞丽娟都得操心。团里的演员岁数最大的快80岁了,她必须要照顾好。
这是第几次去东光,庞丽娟已经记不清了。她只记得一场场演出谢幕后,村民们的拍手叫好声,还有演员们离开时,乡亲们依依不舍的样子。
目前,剧团里固定的演员有40多名,加上流动的演员有60余人。
演员分老中青三代。每次演出前,庞丽娟都会特意根据剧目、身体条件等挑选演员。
河北省很多县市区,庞丽娟的剧团已经去过多次。他们的演出团队也在当地开了花,很多地方多次邀请他们去演出。
现在,他们的触角又伸到了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前不久,苏州、杭州还有深圳的一些客户联系到我,想邀请我们去当地演出,我都拒绝了。因为太远了,我们去县里演出都得雇五六辆车,去南方消耗的财力和物力更大。”庞丽娟说。
前几年,剧团经历了低谷期,当时变卖道具,自制服装,过了几年入不敷出的日子,现在刚刚缓过劲来,剧团里能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了。
庞丽娟不想带着剧团这么快节奏地前进,她怕刚刚奋斗来的“果实”又不够让大家“果腹”。
“说不愿意去,心里也痒痒,我多么想让全国人民都看看我们剧团演的戏,但是这个愿望只能让它慢点变为现实了。”庞丽娟说。
“赔本买卖”
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文化义演、消夏演出、敬老院慰问演出、戏曲进校园……每年300余场的演出,至少有150余场,庞丽娟带队免费演出。尽管如此,庞丽娟的剧团从来没有因为没有收入而降低演出质量。
观众们也渐渐熟悉了庞丽娟,都知道她是一个“戏痴”,无利可图的表演,她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有时候,听着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甚至还会安排加演。
庞丽娟的穿着简单朴素,她的家中亦如她的穿着。
家中陈设简单,桌子、沙发、一张床,其他的都是戏曲服装、道具和乐器。没有演出的时候,她就在家里排排戏,缝补戏服,动手做一些戏服上的配饰。
她家唯一一件大一点的家具,就是客厅墙上的一面镜子,镜子长约4米,近2米宽。
每次排了新戏,她就会把大家喊到家里来,对着这面镜子排练。
庞丽娟其实是有退休工资的,但她把退休工资都搭进了剧团。
每年冬天,庞丽娟家中也不取暖,她把取暖费也都投进剧团了。她总说一个人在家,交着取暖费,太浪费。家中的亲人心疼她,就给她购置了一些采暖用品。
“这会儿比过去的日子好多了,最起码有收入了,能把大家留住,也算是对得起当时大家投奔我来的初心了。”庞丽娟说。
“现在省里有政策支持咱,省里的领导也来慰问过咱,还给了咱们一些经济支持和一些道具、乐器等。这给了我很强的精神力量,不管咋样都得好好唱下去。”庞丽娟说。
有的时候,想约剧团演出的人联系到庞丽娟,当对方问能不能免费演出时,庞丽娟从来没犹豫过,都是一口答应。
“别人觉得我傻,白演的活儿还挺高兴,我不这么想,我就是想宣传家乡戏,人家给机会我就要抓住。我想让家乡戏走得更久,走得更远,让河北梆子不会在人们心中黯然失色。”庞丽娟笑着说。
庞丽娟说,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有点对不住剧团里的演员,总让大伙儿白干,很感激大伙儿从无怨言。
30名孤儿
庞丽娟有一个大家庭,她有31个儿女,其中只有一个是她的亲生女儿。
其他的30名“儿女”,都是她二十多年前四处演出收养来的孤儿。
年轻的时候,庞丽娟和丈夫四处去演出。有一次,他们来到一个县城的某个村子里,庞丽娟在戏台上表演,戏台后的小吃摊上突然传出了很大嘈杂声。
哭声、喊声、叫声……庞丽娟非常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等她表演结束,她立刻奔向后台,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抓住几个孩子。听村民说,这几个孩子没人管,经常来集市上或偷或抢。
刚刚办剧团起步的庞丽娟,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江,家里还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儿,得经常托亲戚照顾,但她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把这几个孩子留在了剧团里。
从那之后,一个、两个、三个……她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
“我没什么好教他们的,也只能把我这一身手艺传给孩子们,带他们练功,管他们吃穿,只有一个要求,以后要走正路,再也不许偷抢。”庞丽娟说。
有的孩子住在庞丽娟家,那个年代条件不好,孩子们的衣服总是要改了又接,这件短了接上一块,那件瘦了改肥一点。
日子就这么坚持过来了,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一到过年,住得离庞丽娟家近的孩子们都回来看望她。她家煮熟的饺子都得用盆装,200多个饺子一会儿就见底。
结婚、生子、就业、住房,就连生病,庞丽娟都要亲力亲为照顾这些孤儿们。
现在,这30名孩子都活跃在河北梆子剧舞台上,有的留在庞丽娟的剧团里,有的去了外地的其他戏剧团,他们还学习了当地的部分剧种。
“那会儿就想着,反正我们也是常年在外面演出,吃穿住都在一起,带着他们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梆子剧苗子,一举两得。”庞丽娟说。
丈夫的临终嘱托
庞丽娟的梆子剧团成立于1998年,由她和丈夫共同经营,原名叫沧州市顺利河北梆子剧团,后又改名为现在的名字,是沧州市最早的民营河北梆子剧团之一。
她和丈夫酷爱戏剧表演。有一年,丈夫因连续多天演出,疲劳过度,突发脑溢血送医抢救。
庞丽娟和丈夫当时都在外地演出,人生地不熟的庞丽娟在热心观众的帮助下把丈夫送进医院。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丈夫脱离了生命危险。
庞丽娟将丈夫安顿好后,在丈夫的一再嘱托下,又返回了演出现场。
2016年,丈夫撒手离开了庞丽娟。在弥留之际,她的丈夫使出浑身的力气大声问庞丽娟:“我走以后,你到底能不能把剧团干下去?”
庞丽娟眼含泪水,抬头发誓:“你放心,我跟你保证,活着干,死了算。”
接下来的重担都落在了庞丽娟身上。她全凭着一股干劲儿,带着剧团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庞丽娟给团里打“补丁”,少角色她补上,少弹奏乐器的老师,她补上。
现在剧团没有负债,还能给大家正常开工资,商演和义演都邀约不断,庞丽娟干劲更足了。
2022年,庞丽娟文化名家工作室成立。庞丽娟文化名家工作室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戏曲活动,给学生们讲述河北梆子的历史、特点,并指导学生们练习身段、手势手位。学生们跟着捻指、叉腰……个个学得有模有样。
庞丽娟还在乡村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把河北梆子带到乡村舞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庞丽娟每天都忙得不停脚,不是在演出的舞台上,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
(本版图片由庞丽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