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早上7点40分,白富梅进学校大门第一件事,就是到诗经墙上自己的名字下,用粉笔写下“自诒伊戚”4个字。
白富梅是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师,她书写的“自诒伊戚”出自《诗经·小雅·小明》。
从2020年春天开始到现在4年的时间,白富梅已经习惯了这样每天到校打卡,书写《诗经》里的词句。
用诗经词句签到打卡
和白富梅一样养成这个习惯的,还有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其他的老师们。
说起在诗经墙签到,这和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赵增成有关。
赵增成是2019年下半年到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当校长的。
河间是《毛诗》的发祥地、诗经文化的再生地。赵增成觉得,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地域优势,重视诗经文化的传承。
他想把学校打造成一个“诗经校园”。
要想让学生们了解诗经文化,老师们得先以身作则。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校里打造了一面40米长的诗经墙。
诗经墙上贴着每位老师的名字,名字下就是老师们书写《诗经》里词句的地方。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诗经》,学校里的左丽颖老师每周会提前录好一个视频,视频里讲解诗经词句的意思以及硬笔书法的写法。
“说实话,刚开始我们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毕竟是在教学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白富梅说,可当真正开始这项工作后,又发现了其中的魅力。
“真正一句句学习起来,积累的多了,我才发现有些词句的美好和意境,对《诗经》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白富梅说,除了对诗经文化的了解,日复一日,每一位老师的硬笔书法也都得到了锻炼。
白富梅说,老师们都是用粉笔在诗经墙上写词句,词句上都对应着自己的名字。
“其实诗经墙也成了老师们的粉笔字展示墙,谁都想把粉笔字写得漂亮些。”白富梅说,为此她还专门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了硬笔书法。
慢慢地,老师们了解到的《诗经》里的词句越来越多,硬笔字也越写越好。“诗经墙也成了老师们的签到打卡墙。”白富梅说。
“诗经课本”
诗经墙算是老师们和《诗经》的一个浅接触。
要想真正地了解《诗经》,他们还需要不间断地学习。
为此,学校邀请《诗经》研究学者、河间诗经诗社社长董杰到学校里讲《诗经》。
董杰的诗经大讲堂,在学校里每个月办一次。
“原以为《诗经》离我们比较远,可听了董老师的讲解后,慢慢地觉得《诗经》里讲述的都是很接地气的内容。”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孙爱臣说。
老师们学习《诗经》后,是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诗经》、学习《诗经》,赵增成邀请董杰等多位诗经文化研究者编著印制了《诗经选读》。
这本书收录了50首诗经篇目,400多个诗经成语,100多种出自诗经的植物,100多种出自诗经的动物。
进入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从一年级起,每人手里都会发一本《诗经选读》。
每个班每周要抽出课后服务时间来学写这本书里的内容。到六年级,每名学生都要会背30首《诗经》里的篇目。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冉维康是四年级的学生,他说他最喜欢《诗经·小雅·鹿鸣》。
“刚开始学这首诗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明白这首诗描述了一场欢乐的宴会场景。”冉维康说,学完这首诗,他不仅喜欢上这首诗,而且也喜欢上鹿这种动物了,“因为连古代的人都觉得鹿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动物。”
吴昀翰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也是2022——2023学年河北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如今他已经能背30多首《诗经》里的篇目。
吴昀翰说,他之所以能成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学习《诗经》分不开。学习《诗经》过程中,他学会了对任何事物要有一颗平常心,还要学会感恩,“因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赵增成说,孩子们背《诗经》和背唐诗宋词一样,没有难易之分,不用担心背不会。
“《诗经》中耳熟能详的篇目很多,非常适合孩子们背诵、学习,像《桃夭》《木瓜》《蒹葭》《子衿》等,并且通过背《诗经》可以学习成语,像万寿无疆、夙夜在公、未雨绸缪、一日三秋等。”赵增成说,更重要的,作为河间人,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诗经动植物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一片芦苇旁,一个小小的展示牌上介绍着蒹葭的相关知识,也印着《诗经》里跟蒹葭相关的句子。
“原来我们以为蒹葭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在老师的讲解下,才知道是芦苇。”二年级的学生张子轩说,在学校里的诗经植物园,他第一次见到了“蒹葭”。
也是因为见到了“蒹葭”,他对诗句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张子轩说的诗经植物园,是学校利用教学楼楼顶建成的。
诗经植物园的旁边,还有一个更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诗经动物园。两个园占地共500平方米。
建设诗经植物园、动物园也是赵增成的主意。
“小学生们从年龄上说起来,毕竟还是孩子,有能看到的动物、植物,学起诗经来,会更直观一些。”赵增成说。
2021年的下半年,他和老师们把诗经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总结。确定了动植物名称后,赵增成和老师们开始寻找这些动植物。
蒹葭就是本地的芦苇,这个比较好找。
《诗经·小雅·楚茨》中的茨是本地的蒺藜。“蒺藜这东西,原来觉得荒地里很多,但到找的时候,反而不好找到了。”赵增成说。
那段时间,他利用晨跑的时间,到附近的田地里去找,找了几天,才找到了几株蒺藜。
为了不占用学生们的活动场地,诗经动物园、植物园建在了一座教学楼的楼顶上。
“要在楼顶养植物,就得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赵增成说,他们从外边挖来了土,可怎么把土运到楼顶,成了一个难题。
最终,赵增成和学校里的男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一筐一筐把土背到了楼顶。
“光背土,我们整整背了三天。”赵增成说。
2022年春天,学校里的诗经植物园建成,植物园里栽种了80种出自诗经中的植物。每种植物下,还有一个知识展牌,展示着跟植物相关的诗经词句和相关的科普知识。
2023年春天,诗经动物园建成。“蟋蟀、猪、兔子等十几种动物被养在其中。”赵增成说。
诗经植物园、动物园也成了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种植箱,孩子们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在进行劳动实践的同时,又接受诗经文化的熏陶,让诗经文化悄然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诗经社团
如今,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里,诗经元素已经到处可见。
诗经成语墙、诗经馆、微型诗经书屋,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诗经》。
每年,学校里还会举行大型的诵读展演,学生们会以朗诵、吟唱、排练短剧等形式,将《诗经》篇目进行具体的呈现。
赵增成说,每一次诗经诵读展演,就是一场诗经文化盛宴。
学校五年级(3)班诵读的《唐风·国风·蟋蟀》,曾参加沧州市首届村晚,并多次参加河间市各类大型文化活动。
除此之外,学校的各种社团,也在时时处处传承着诗经文化。
学校里有个合唱社团。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会了唱《诗经》,如今他们已经有了《鹿鸣》《桃夭》《关雎》等多首合唱作品。
学校的剪纸社团聘请了剪纸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宋保树。每周宋保树老师都会教孩子们剪纸。
“我们的剪纸可不是普通的剪纸。我们的剪纸作品都与《诗经》相关。”三年级的学生王亦然说,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剪出了《鹿鸣》《蒹葭》《卷耳》等多幅剪纸作品。
去年,学校里又成立了古乐社团。
“古乐社团里使用的乐器,都是《诗经》提到的乐器,比如埙、笙、古筝、篪等。”赵增成说。
“只是有一点遗憾,在我们当地,会演奏埙、笙等这些乐器的人已经非常少了。”赵增成说。
“现在古乐社团成员只有10多名老师和20多名学生,他们已经能完整地演奏几首跟《诗经》相关的曲目。”赵增成说,接下来,将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古乐社团。
“这也是传承诗经文化的一种形式。”赵增成说,一定要将诗经文化“种”到每个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