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走向田野,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的户外劳动课让沧州许多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时隔两年,在我市的一些学校,劳动课的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教室内转到了劳动实践基地。
(据5月14日《沧州晚报》5版)
近年来,劳动在育人过程中独特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市很多中小学在劳动教育上,创新又走心,劳动课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了劳动能力,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教育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相比德智体美,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劳动教育一度面临“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于学生来说,大到创造力的培养,小到生活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们只有亲自实践,才能体验“播种”的辛苦,感受“收获”的喜悦。劳动教育还关系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进而才会树立“美好人生要靠劳动来创造”的正确价值观。
如今,劳动课的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劳动课已经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田野。丰富多彩的劳动课浸透着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家庭中,家长也要多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有人说,家长教育孩子最大的智慧是,想像自己只有一只手,而不是恨不得长出“三只手”,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包办一切。包办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劳动能力逐渐弱化。作为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动动手、流流汗,磨练意志,让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劳动课始于课堂,又不能止于课堂。劳动教育这个大课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来完成。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持续不懈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避免学校、家庭、社会脱节,使重视劳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