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第12版:12

重见“光明”

河间光明戏院是目前华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戏院建筑。大幕拉开、锣鼓敲响,各个角色粉墨登场——

孙正开在戏院内

修缮后的光明戏院

■本报记者 马倩

沿着河间瀛州镇红牌楼街前行,穿过商铺林立、人流穿梭的街巷,就见典雅、古朴的光明戏院坐落在街道的北侧。这座建于1934年的梨园建筑,兼具中西特色,又独具民国风韵。曾几何时,一位位名角登台献唱,一出出好戏在此上演,这里是曲艺爱好者们相聚的欢乐场。如今,光明戏院已近百岁,建筑结构精巧、独具一格,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戏院建筑,也成为了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百年戏院 传承经典

“走啊,赶紧买票一起看戏去,听说今天来的可是天津的名家……”遥想当年热闹的河间城里,人们休闲之余买一张票,去红牌楼街的光明戏院听一出好戏,该是何等的尽兴与欢喜。

出生于1940年的孙正开跟记者描绘着当时的盛况,“我10来岁的时候,就住在戏院附近。放学以后,我就跟着大人跑进戏院玩,别提多高兴了。”眼前的耄耋老人,回忆起童年在戏院玩耍的快乐时光,脸上都是天真的笑意。

光明戏院又名“和平剧场”,俗称“老戏园子”,建于1934年,由本城富户戈汝林、王善元、宋天河、张炳臣、韩纪贤五人合伙投资,仿照天津“大舞台”建成。斗转星移,岁月变迁,红牌楼街已不似从前那样繁华,但光明戏院依然屹立。一眼望去,整个建筑尽显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戏院整体建筑结构精巧,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特点。正面有6根石壁柱子凸出在墙外,朱红色的门窗让整个建筑看起来色彩更加丰富、更有活力。入口正上方高高的匾额上写着“光明”二字,为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匾额黑底、红边、金字,字体端庄典雅、浑厚质朴,衬托得整个戏院熠熠生辉、与众不同。

仔细算来,光明戏院已近百岁,它的诞生与变化也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印记。孙正开告诉记者,光明戏院在河间建成绝非偶然。河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建州、设郡、置府。“这里靠近北京、天津、保定,交通便利,且商贸往来频繁。所以,才能有基础和条件建造一个这样规格较高的戏院。”孙正开说。

“这个戏院比我大6岁,我只是听老人们讲过它建成开业时的盛况。当时,整个小城都沸腾了,周边喜爱戏曲的老百姓纷纷赶来,要热闹一番。”孙正开说。戏院建成开业时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些名角登台亮相《大赐福》《甘露寺》《回荆州》,让观众大饱耳福,获得满堂彩。

光明戏院那热闹繁华的景象,虽未有幸见到,但只是听来也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自此,光明戏院塑造了一个个梨园传奇,在河间大地上,梨园名家轮流登场,让城里城外的戏迷票友都对此心生向往。

往事繁华 好戏连台

推开戏院的大门,随着“吱呀”一声响,有声有色的梨园气息扑面而来。通过10米的前厅,可以直达观众厅。走廊两侧的墙上,悬挂着一些曾经在此登台的名家剧照。走廊尽头,古色古香的屏风映入眼帘。孙正开告诉记者,戏院的前厅是连接剧场和街道的重要通道,观众可以在这等候进场,“这个前厅足足有10米,在戏院里来说算是比较长的。由此可见,光明戏院在当时来说规格应该是比较高的。”孙正开说。

进入观众厅,里面雕梁画柱,更是别有洞天。戏院为二层建筑,观众厅正面是戏台,宽12.6米,纵深7.6米,上方画有八仙图。为满足当下的需要,戏台中央安装了电子屏幕。观众厅南端两侧有楼梯可达二楼,大厅中央及两侧摆放了一些藤椅和木桌。观众厅两侧及南面有方形红漆柱子共18根,直顶梁架。柱子之间有花根“楣子”及彩绘檐板,上面绘制了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亭台楼阁……这些都是画师陈铁珊当年所作。如今看来,仍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大幕拉开、锣鼓敲响,各个角色纷纷粉墨登场,一出好戏马上就要上演。花旦的婉约、丑角的诙谐、青衣的端庄……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和人们的喝彩与欢笑,戏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里仿佛都藏着曾经的热闹。“当时,演员们就是从这里候场的。演出途中,有的演员唱累了,会借着空当来这里喝口水。我当时就常常藏在这个角落里。”孙正开指着戏台西侧说。

戏院二楼也设有看台,有花柱围栏。孙正开说:“当时,二楼的东西两侧设有包厢,那是有钱的人家听戏的地方。不过,楼下更热闹。人多的时候看戏的观众可达千人。”抬眼望去,楼顶的灯光透过精巧的窗格,投射下柔美、明亮的光晕,让整个戏院熠熠生辉,无不彰显着它曾经的繁华。

好戏开场,台上热闹,传唱的是经典曲目,耍的是看家本领;台下也热闹,观众听得入了神,仿佛自己就是戏中人。自戏院建成,这里成了戏曲界的“宠儿”,新凤霞、银达子、宝珠钻、王玉磬、花桂荣、喜彩莲、桂三宝等诸多戏剧界名流和曲艺名家纷纷在这里登台献艺,也为河间这座小城增添了许多精彩与生动。

今年85岁高龄的孙正开回想起当年自己看戏的场景,有些激动。他虽精神矍铄,但腿脚有些许不便利,仍坚持要登上戏台看一看,“10多岁的时候,我最期待这里演猴戏。只要一听说演猴戏,我就早早地来等着,有时候还让化妆的师傅给脸上画两笔,心里别提多美了。”孙正开笑着说。

浴火重生 重见“光明”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满是华发,而光明戏院的光彩仍不减当年。河间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戏院如今呈现的模样是在遵循原貌的基础上,多次修缮的结果。

光明戏院自建成以后历经风雨,有过往日的繁华,也曾消沉破败。这座梨园不仅演绎了人生百态,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云。年复一年,戏院饱经沧桑,出现了伤痕累累、破损严重的情况。“有一年我回家探亲,再次回到戏院,看到里面破败的景象,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孙正开说。

近百年来,光明戏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承载着人们对它深厚的感情。那些曾经在此沉醉的人们,每每路过热闹的街巷,不见那繁华景象,耳中只有当年的回响,眼前只有破损的墙壁,想想该是何等的伤感。因此,多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对光明戏院进行修缮。

2011年,相关部门将修缮光明戏院再次提上了日程。光明戏院的修缮,坚持修旧如旧,遵从不改变原始风貌的原则。经过拆掉朽木、复原墙体、复古围栏、翻新舞台、修复立柱、再造门窗,更换地板等一系列工程,严格谨慎,精益求精。历时260多天,一座历久弥新的梨园建筑修缮竣工。光明戏院浴火重生,熠熠生辉,重放光明,展示在世人面前。2013年5月,光明戏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见“光明”,修缮一新的戏院,是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双向奔赴。如今的戏院是历史、是文物、是展现传统文化的载体。河间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戏院现在也经常承办一些文娱活动和会议,已连续承办了五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以及戏曲联演、非遗展演、“诗经”研讨等多种演出活动。

关上戏院的大门,仿佛走过了一个世纪。这座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它不仅是一座文物,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2024-05-16 河间光明戏院是目前华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戏院建筑。大幕拉开、锣鼓敲响,各个角色粉墨登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7997.html 1 重见“光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