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必须凭处方才能销售,然而线下药店在售药过程中,“无处方购药”“先药后方”“代客问诊开方”等乱象频频发生。4月,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9家线下药店,有2家药店可以无处方购处方药,3家药店未做病例登记销售双轨制处方药,3家存在“先药后方”“代客问诊”的情况。尽管药店工作人员透露,无处方买药后,药店会补开处方,然而这一“迟来”的操作仍是不符合规范。
无处方依然买到多款抗生素
记者探访中发现,无处方购买处方药的情况十分普遍,9家线下药店中,有5家药店可以无处方购药,其中就包括抗生素。
在好药师大药房(朝阳路店),记者购买头孢呋辛酯片时询问不同头孢有何区别,店员表示“都差不多”。结账时因店内系统原因暂时无法使用医保卡,但当记者要求开票时,店员称“那就把方子先开了吧”,但需要刷脸开方,随后记者表示不需要票据,店员也未再次要求开方,仅问了一句:“之前用这类药没有过敏吧?”
除抗生素外,在记者探访中,另一款处方药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易坦静)同样也存在无处方销售的情况。
“有小孩吃的易坦静吗?”“要几个?”“一个。”在金象大药房(古城店),简单的对话后,药店工作人员便将易坦静递给记者。当记者询问该药是否需要开具处方时,药店工作人员表示不用,但阿莫西林、头孢、阿奇等抗生素需要开方子。在位于源通百姓平安大药房(林肯公园店),同样是购买易坦静,从问价到结账,药店工作人员对开处方一事只字未提。结账后,记者询问:“买处方药需要处方吗?”一名工作人员回答说,处方可以线上医生开,但并没有为记者购买的易坦静补开处方。
未登记信息,销售双轨制处方药
作为儿童常用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也属于处方药,但在记者采访中发现,该药被归类为双轨制处方药,并不是必须凭处方才能销售的处方药。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西路的圆心大药房,记者购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时,药店工作人员询问需要药物数量后,随即将药递给记者。“网上购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需要开具处方的,店内购药需要开处方吗?”记者问道。药店工作人员回答说:“这是处方药,但咱们这不用开方子。”
同样是购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在海王星辰(广渠门店)和好药师大药房(朝阳路店),在问价、取药、结账整个交易期间,店员并未提及开具处方及登记信息事宜,也未询问并登记购药原因,其中海王星辰的店员在记者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开处方后表示“不用开方”。
对此,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流通监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谭刚指出,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及,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又对处方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药店禁止销售的处方药(包括疫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终止妊娠药品等);第二类为严格凭处方销售的处方药(包括所有注射剂、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素和激素等),第三类便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各地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方便群众购药,包括需要长期使用固定药物控制和治疗的慢病用药以及急症、急救用药,言下之意即此类处方药在登记病例信息后,可以不凭处方进行购买。但谭刚强调,药店销售第三类处方药必须登记病例信息,包括询问是否有用药史、是否发生过不良反应等问题后才能销售,和OTC药销售有区别。
执业药师不在岗也售药
在海王星辰(广渠门店)购药时,药店在处方药展示区摆出“执业药师不在岗,暂停销售处方药”的提示牌,记者依然买到处方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针对执业药师问题,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北京分部工作人员表示,记者探访时,执业药师不在岗,从业药师(俗称“小药师”)在岗,门口的慢病桌子上摆放有“药师在岗”的牌子,有小药师在岗,也可以销售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记者查询到,国家药监局2020年11月20日发布的《关于规范药品零售企业配备使用执业药师的通知》中提及,原则上,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执业药师。
此外,针对当前部分地区执业药师不够用、配备难的实际情况,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不降低现有执业药师整体配备比例前提下,可制定实施差异化配备使用执业药师的政策,并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对于执业药师存在明显缺口的地区,允许药品零售企业配备使用其他药学技术人员承担执业药师职责,过渡期不超过2025年。
店员代客问诊开方
记者还发现,个别药店是在记者结账后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处方时,才会通过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开方。在开方过程中,有的店员不问病症就代客问诊开方。
记者在源通百姓平安大药房(林肯店)购买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时,直到结账后记者提出“买抗生素也不用拿处方”时,店员才让扫二维码开方。记者扫码关注“北京在水医方”公众号,并按店员提示点击“处方登记”后,进入的是一个需要账号和密码的药店/药师登录界面,没有顾客的登录界面。几次尝试无果,该店员最终通过自己的手机为记者进入线上开方。进入问诊程序时,需要填写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及购买的药品类型,再点击“复诊开方”。在编辑诊断页面,显示出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相关的几十个推荐诊断疾病。店员询问记者有什么症状,听到是“咳嗽”后,便选择“支气管炎”,最终由线上的互联网医生开出处方。“现在就符合规定了。”该店员说道。
北京源通百姓平安大药房质管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因为日常经常有医保部门检查,公司从严要求所有门店的处方药都必须凭处方销售,先方后药,包括双轨制处方药也从以前的只需登记改为必须开方。对于记者探访的情况,与门店核实后如确有其事,立即要求门店整改。目前公司共有35家门店,全部可以销售处方药,每个月会定期培训,一旦发现违规情况,公司开会并整顿。
“很多药店卖处方药只做到了形式合规,没做到实质合规。表面上是在线开方,确保有处方销售处方药,但处方都是秒开,往往没有与顾客的互动,甚至可能是AI开方,先药后方、代客开方等现象屡屡发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表示,处方药销售合规成本比较高,既要做到安全、高效又便民,有一定难度。归根到底是合规下的成本和便利冲突的问题,要做到实质性合规,药店的获利效率以及投入成本,会导致客户依从性不足,从而又引发药店的违规操作。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