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第06版:06

短视频平台的一些奇葩零食,凭借“高颜值”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眼球,然而这些食品大多没有标明配料表和生产厂商——

网红零食的“甜蜜诱惑”

本报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网红零食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造型奇特的“章鱼软糖”、3米长的“拔丝辣条”、外形精致的“萝卜刀巧克力”……如今,儿童零食的短视频经常出现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吸引了不少儿童和家长的目光。不少人买回这些零食却发现,它们的口味非常一般,而且没有标明生产厂商和日期。

高颜值零食走红

“中看不中吃”

“我儿子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些很奇葩的零食,非要缠着我给他买,说他的同学也买过。”市民何女士告诉记者,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种名曰“蜡瓶糖”的零食,就是五颜六色的糖果被做成卡通形状。“一口就爆浆了,特别过瘾!”一名女主播一边介绍一边现场试吃,介绍说现在搞活动“买三赠一”,吸引了不少网友点赞评论。拗不过儿子,她便网购了四盒“蜡瓶糖”。“到货后我拆开一盒尝了一块,感觉像嚼口香糖一样,而且也比较硬,不太好吃。”何女士说,她的儿子也不爱吃,后来就当玩具摆着玩儿了。

市民李女士也有一样的网购经历。前些天,她和女儿刷短视频时看到一名主播在推荐“手偶巧克力”,有各种样式,包括最近比较火爆的“萝卜刀”巧克力。主播一边推荐,一边介绍着这种巧克力的制作方法。觉得挺有意思,李女士便买了两盒。谁知这种巧克力的口感却让她和女儿“倒苦水”,甜度太高没有奶油味儿,于是吃了两块就丢到了一边。

记者又采访了其他几名曾经网购网红零食的市民。他们表示,之所以买这些网红零食,只因为它们大多被贴上了“亲子”“卡通”的标签,而且有很多好的网评,但是这些零食的口感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找不到生产日期

“三无产品”令人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些网红零食“甜蜜火辣”的诱惑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以“章鱼软糖”和“蜡瓶糖”为例,网上售价不一,“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记者在一家网购平台上看到,几个商家的“蜡瓶糖”均带着“网红同款”“儿童食用”等标签。在不少直播间、网店的“章鱼软糖”销量达到了几十万单。市民齐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在不同平台购买的几包“蜡瓶糖”。记者看到,这类零食虽然包装精美,但生产厂商、执行标准等信息都不完全,有的甚至连配料表都没有。一些“章鱼软糖”则印着“纯手作”的字样,但是产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一概没有。

记者还在南川老街附近的夜市上看到有售卖网红食品的摊位。不少小学生都在围观、购买。“‘蜡瓶糖’制作挺简单的,网上也有不少教程。”在家待业的小李就借着“蜡瓶糖”热销的潮流,摆起了手作“蜡瓶糖”的摊位。“买了原材料和一些卡通模具,一共花了200多元,在家操作也挺方便的。”小李告诉记者,她一天就做出了300多块“蜡瓶糖”,包上包装带到夜市上摆摊,售价5元一块,不少小朋友都很喜欢。

当记者问及“蜡瓶糖”的原材料质量和保质期等问题时,小李含糊地表示,她买的原材料不便宜,质量应该没问题。天气热了果酱会过期,冷藏条件下应该没啥事,但常温可能不太行。

家长应抵住“诱惑”

加强监管是关键

在我市一家食品企业工作的国家一级营养师代丽丽提醒大家,对于一些网红零食,还是要避免盲目跟风。目前对于一些网红零食也没有相关质量标准和调查数据,很难说具体会对健康造成哪些影响,但这些零食的原材料质量是否合格,也令人生疑,网红零食生产和销售亟待规范监管。

在运河区从事教学工作的李丽表示,一些网红零食抓住了孩子猎奇的心理,然而孩子并不能判断零食的好坏,这时需要家长进行合理的干预,挑选安全、干净的食品,抵住网红零食的“甜蜜诱惑”,为孩子的健康护航。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人通过直播、广告等方式宣传零食产品。这些食品中有一些没有详细的配料组成,也没有风险提示,基本上属于‘三无’产品。”代丽丽表示,网络零食的监管应当是未来的核心与重点。此外对于手作零食,也应有线上线下监管机制,不能任其游离在“监管之外”。

2024-05-14 本报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短视频平台的一些奇葩零食,凭借“高颜值”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眼球,然而这些食品大多没有标明配料表和生产厂商——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7744.html 1 网红零食的“甜蜜诱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