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新,风景秀美。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成为港口环境智能治理的助推器,黄骅港从过去的传统煤港,发展成为如今集环保和自动化于一体的绿色智慧港口。
现场:
“煤黑子”蜕变
成为“海岸花园”
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乌黑的煤炭随着传送带滚滚向前,被伸展着巨臂的装船机源源不断地装载到停靠的货轮上,整个生产作业过程有条不紊。
记者漫步在港区内的莲园,微风徐来、鱼翔浅底,令人心旷神怡。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李冬介绍,这里过去是脏乱的建筑垃圾堆场,如今经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蜕变成了水绿景美的人工湖生态公园。
记者接着走访了翻车机房、堆场等煤炭集中地。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地方并没有印象中漫天煤尘、遍地煤粉的“煤黑子”模样。整个港区洁净美观,呈现出一派“海岸花园”的景象。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智慧港口。
举措:
“智慧大脑”
提升“生态颜值”
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一束绿色光不停地扫描着煤炭堆场,尤其是在夜间,十分醒目。
这是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去年引进并投入使用的雷达扫描设备,安装在一期堆场一号变电所约18米高的楼体上。这套设备是煤炭港区提升“生态颜值”的新“利器”。
李冬告诉记者:“设备全天不停地360度旋转扫描,对粉尘进行监测溯源,分析数据会自动呈现在电脑上。根据这些数据,翻车机区域相应调整洒水档位模式,堆场区域会修正模型计算参数等,在煤炭粉尘达到临界数值前提前洒水抑尘,实现了精准决策。煤尘减少了,港口自然就更漂亮了。”
粉尘治理曾经是困扰煤炭港口的难题,而治理粉尘就得靠水,但水怎么加是个“巧活”。水加少了,起不到抑尘效果;水加多了,煤质可能受到影响,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李冬介绍,煤炭港区调水以前主要凭经验,靠“拍脑门”。去年港区启动智慧调水项目后,便拥有了“智慧大脑”,就像行车有了导航,会根据实际用水需求,实现调水方案的智能推荐和远程自动控制,达到供水用水的动态平衡。这样,港区抑尘用水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发展:
智慧港口建设
实现新突破
在煤炭港区生产三部集控中心,记者看到,两名工作人员监控着十多台电脑,上面显示着筒仓、装船机、空车出口、重车入口等场区的生产情况。鼠标一点,即可智能化作业。
全流程智能化,得益于研发人员的不断钻研。黄骅港煤炭港区智慧港口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在第十一届亚太港口科技峰会上,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发布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员孟磊向记者展示了这套系统,皮带、伸缩头、翻板、卸料小车、翻车机等,所有任务均实现了可视化。据介绍,这是一套覆盖港口运输全工艺,贯通港口群协同和港内计划、调度、设备运行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几乎不需要人员参与操作。系统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计划、设备调度及维修计划等,使港口运营信息更全面、计划更精准,提高产业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技术员王潇介绍,这套系统建立了散货港口标准化、通用性智能作业模式,已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工程和国能福建港务有限公司泉州电厂应用。
同时,黄骅港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建设5G基站,实现5G专网信号全覆盖;与华为公司合作建设应用北斗可视化系统,有效提升港口运转效率和管理运营水平;建成运行全水域智能潮汐应用平台,提高20万吨级船舶乘潮精准性;建成运行水文气象实时监测预警一期平台,实现辖区水文气象精准测算和预报。
展望:
推进“零碳”绿色
智慧港口建设
今后,黄骅港将继续深化绿色港口建设,实施国家煤炭粉尘回收利用及生态水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广煤炭港区煤炭本质抑尘技术,督导港口企业做好港口抑尘防治工作;常态化开展油污运输车、补胎车、加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车辆检查,持续改善港口生态环境。
同时,黄骅港推进“零碳”港口建设、数字港口建设,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沧州港口中电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智慧“零碳”示范港口项目;推动清洁能源广泛应用,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对靠港船舶使用岸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