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黄骅港规划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作出重要指示。
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现全市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编者
5月的阳光,洒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一望无际的田地里,小麦生机盎然,与周围荒芜的盐碱滩形成鲜明对比。看着正在抽穗扬花的小麦,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种地的“土行家”,刘玉锁心里踏实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去年以来,我市加大盐碱耕地综合利用力度,扩大旱碱麦种植规模。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154.7万亩,超额完成150万亩的种植任务,种植面积扩大了54%。到2025年,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万亩,广泛造福于民。
现场:
旱碱麦长势良好
近日,刘玉锁吃过早饭,往村北的地里走去。他家今年种植了25亩“捷麦19”。这种专门针对盐碱地研发的小麦品种,去年亩产量达到240多公斤。
自打今年开春,他就经常去地里转上一圈,瞧瞧麦子长势,查看有没有杂草、虫害、锈病。走在郁郁葱葱的旱碱麦田里,64岁的刘玉锁黧黑的脸上漾起深深的笑意。
早些年,农民种麦子收成全靠天。那时,盐碱地小麦产量很低,一亩地也就产个五六十公斤。“后来村里经过改良土壤,使用机械种地,产量翻了几番。”还是那25亩地,这些年刘玉锁家种地的收入有了较大提升。
后仙庄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全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其中,旱碱麦种植3800余亩。去年麦收,旱碱麦产量创下了历年新高,亩产最高达到300公斤以上,是个名副其实的丰收年。刘玉锁说:“去年,村民人均纯农业收入达5500元,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
去年,村里开始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新挖了排碱沟、铺设了管道、修建了田间道路……这些项目陆续完工,为未来农田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举措:
多方努力提供保障
去年以来,我市充分挖掘盐碱耕地资源,持续开展盐碱耕地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产业支持政策,扩大旱碱麦种植规模。
我市成立了旱碱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了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构建了旱碱麦产业“一区、两中心、四体系”。为加强示范带动,还确定了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方、9个万亩高产片,形成一批示范作用强、带动范围广的实验示范区。同时,我市组建了1108人的技术推广队伍,实现了7个县(市)、58个乡(镇)、878个旱碱麦种植村“一村一名技术人员”全覆盖。
立足解决技术难题,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旱碱麦播种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邀请中科院等相关专家授课。为让“技术之花”绽放基层,市级6个专家技术指导组下沉一线,在每村安排一名技术员提供田间指导服务。同时,农业农村部门全力保障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和农机供应。
针对去年9月至10月持续干旱的不利影响,我市多方努力,引调黄河水3330万立方米,充分利用引调水资源造墒播种。同时,抢抓有利天气过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这些措施,保障了旱碱麦播种顺利完成。
发展:
超额完成种植任务
我市去年共种植旱碱麦154.7万亩,超额完成任务,种植面积扩大了54%。旱碱麦种植区域广阔,分布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沧县、孟村、青县、盐山、南皮。
目前,全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已被列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沧州被列入国家试点。同时,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沧县、孟村、青县、盐山、南皮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
今年3月,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正式落户沧州。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完善旱碱麦农业标准体系,辐射带动河北、天津、山东等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区50万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我市将充分利用平台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建设旱碱麦标准化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提升标准体系质量和科技支撑水平。
展望:
把日子越过越好
在南皮县乌马营镇白坊子村的田地里,村民白锦庆脚步不停。他忙前跑后,调配好杀菌剂、营养剂等农药。“这两天俺们正进行第二轮‘一喷三防’作业,把病虫害都控制住。”
白锦庆今年种植了30多亩旱碱麦。他说:“多年来,俺们村在政策扶持和农业部门技术指导下,种植的小麦不断增产提质。”
“看这样子,旱碱麦今年又会丰收。”言语间,他满是期待。他希望和村民组建一个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集体购买联合收割机和无人喷药机,节省人力物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把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