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 越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4月26日上午9点,75岁的徐宝通来到自家楼下的福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这些天,很多居民跟他反映小区的物业问题。
他带着大家的意见,要跟福安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春石说一说。
组建“银发智囊团”
徐宝通是运河区公园街道办事处福安社区的居民。
在社区,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福安社区“银发智囊团”的团长。
说起福安社区的“银发智囊团”,李春石说,那还得从2016年说起。
福安社区有安馨家园和福馨家园两个小区,常住居民8000多人。李春石说:“这两个小区的房子,多是廉租房和公租房,社区管理起来不容易。当时我们进小区发宣传页,有的居民拿到宣传页瞅一眼就直接扔了。”
小区里有居民捡废品或者将废品堆积在楼道或者单元门口,李春石和社区工作人员劝说清理,却遭到当事人的拒绝。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李春石说,“好好说不行,严厉批评也不行,我曾经一度因为这些问题很头疼。”
李春石所在的福安社区,一共有10名工作人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负责的工作一点儿也不少。”李春石说,曾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经常去小区里转,找一些居民聊天,想和居民交朋友。
“但效果并不好。”李春石说,偶然一天,他看见小区里几位老人在闲聊。
“我突然想到,我们小区里老年人占15%,热心的老年人也很多,能不能让他们发挥余热?”李春石说。
于是,2019年9月份的一天,他把两个小区里比较热心的几位老年人请到了社区办公室,把这个想法跟老人们说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几位老人丝毫没有迟疑,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件事。”李春石说。
因为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所以李春石给老人们组成的智囊团取了个名字,叫“银发智囊团”。
“几句话”和“打一架”
李春石介绍,一位捡废品的老人跟徐宝通住在一栋楼里。
李春石和社区工作人员曾劝说这位老人别把废品堆积在楼道里,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徐宝通上楼下楼时,就会主动和这位老人打个招呼,随便聊两句。
在小区活动中心碰到这位老人时,徐宝通会邀请这位老人一块儿坐坐。
慢慢地,老人和徐宝通熟了。
见时机成熟,徐宝通时不时地跟老人念叨,哪里因为废品堆积引发了火灾,哪里的废品堆积堵住了消防通道……
在徐宝通的点滴渗透下,这位捡废品的老人现在已经能把当天捡到的废品,当天送到废品收购站了。
为了让居民生活更丰富,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里安装了乒乓球台。
乒乓球台就在徐宝通家楼下。每天早上6点左右,几位喜欢打乒乓球的老人,就会切磋一番。
打乒乓球打到高兴时,几位老人还会哈哈大笑。
小区里一位年轻人,早上起得比较晚。他几次听到老人们的笑声后,把老人们投诉到社区工作人员那里。
在社区,这位年轻人和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时,各执己见,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年轻人甚至要报警并扬言:“再听见他们这样,我就把乒乓球台拆了!”
情况一下变得比较“激烈”。知道这个情况后,徐宝通第一时间担起了这个事儿。
他跟几位打乒乓球的老人说,以后打球,尽量别大声喧哗。
看到这位年轻人后,他笑着开玩笑说:“听说你要把乒乓球台子拆了呢,你要不现在拆?”
年轻人一听,火气也消了。徐宝通又问了年轻人的作息时间,并跟年轻人说老人们保证不再大声喧哗。
在徐宝通几句话劝说下,原本准备要打一架的双方,把矛盾化解了。
拉着家常把问题解决了
李春石说,这就是“银发智囊团”的魅力所在。
80岁的张月英也是“银发智囊团”成员之一。虽然张月英年纪比较大,但和其他智囊团成员比起来有独有的优势。
张月英退休前就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知道社区工作不容易,也更擅长处理居民之间的事儿。
张月英住的安馨家园小区有一个西门。因为这个门距离马路比较近,所以居民们主要从这里出入小区。
几年前,因为修路,小区的西门被围挡挡上了。
“居民们出行不方便,很多人都有意见。”李春石说,当时很多居民找到社区,向他反映这个事。
“我理解居民们的想法,虽然修路挡上西门暂时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但这其实是为了修好路居民们以后出行能更方便。”李春石说,他们为此还专门在小区里张贴了告示。
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居民不理解,甚至有居民扬言,要把围挡给推了。
张月英从李春石那里得知了这件事。
做了一辈子社区工作的她,知道这事儿要解决,还是得靠一点点做工作。
张月英经常在楼下和别的老人聊天,唠唠家常。从那以后,她和其他老人聊天的话题就变到了“西门围挡”上。
“咱可得支持社区的工作,人家修路也是为了咱将来更方便,这阵子不方便忍忍就过去了,早修好路大伙儿早方便。”张月英说,那段时间,她总跟老人们聊这事儿,并且嘱咐老人们回家都劝劝自家孩子,别因为这事儿再吵吵。
“没过几天,果然没有居民再因为这事儿吵吵了。”李春石说,西门附近的路也很快修好了。
“其实,这些老人帮我们解决的都是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李春石说,他打心眼里感谢这些老人,因为这些老人架起了居民和社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充当了居民和社区之间的“情感润滑剂”。
社区更和谐
89岁的王福兴也是“银发智囊团”成员之一,他说,这些老年人之所以愿意走出来,为社区管理做一些公益的事儿,是因为社区工作人员也为大家做了很多事儿。
“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为我们这些老年人提供了很多方便。”王福兴说,老人们也愿意为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
张月英加入“银发智囊团”后,把自己的老伴也拉进了智囊团。
在张月英的鼓励下,她的几位好姐妹也成了各自所在单元的负责人。
“鼓励她们成为单元负责人,其实也是想让我们智囊团的队伍更大一些。”张月英说。
这些天,“银发智囊团”的老人们正在忙着宣传电动自行车进楼道的危害。
“我们把最近这段时间因为电动自行车进楼道引起火灾的图片打印出来,在社区里张贴了一下。”徐宝通说,遇到有人推电动自行车进楼道,他们会及时上前劝阻。
“可能是看我们年纪比较大,很多年轻人很听我们的劝说。”徐宝通说。
“这些年,老人们实实在在地为社区、为居民办了很多实事。”李春石说,他粗略统计了一下,5年多时间,这些老人为居民们解决了充电桩安装、停车位施划等几十件事。
为了让老人们更好地发挥余热,李春石还在福安社区的办公区里为老人们专门设了一间“银发议事厅”。
每个月李春石同老人们专门开两次会,集中交流当前社区的工作以及居民们的意见,让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
李春石说,“银发智囊团”已从最初10来位老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位老人。
“还有很多老人,虽然没加入智囊团,但也参与了社区的各项工作。”李春石说。
受这些老人带动,社区不少年轻居民也主动参与到社区的各项事务中。
“每次看到老人们在小区里为大家做工作,都很感动。我需要上班,时间没那么自由,所以只能尽己所能做一些小事儿。”家住福馨家园的居民王玲说。
李春石说,有了这些老人,这几年福安社区变得越来越好。不仅仅是小区环境越来越好,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说起智囊团的工作,徐宝通说:“我和老伙伴们不觉得累,能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很高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就会一直干下去,一如既往地为社区当好参谋、出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