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助力、短视频剪辑、有声书配音、短剧推广……在数字经济带动之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副业岗位五花八门。他们声称零门槛、上手快、不受地域限制,吸引了不少务工者想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副业”来增加收入。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网络副业”背后却深藏套路,务工者不仅没赚到钱,甚至还背上了消费贷。
(据4月20日《沧州晚报》4版)
“网络副业”并非都是靠谱的增收途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渴望快速赚钱的心理,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诱导求职者投入资金,最终却导致求职者血本无归。
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副业”,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呢?
首先,要增强防范意识,对任何需要先交钱或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副业机会,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要轻信社交平台或短视频平台上的广告,尤其是那些夸大其词、承诺轻松赚钱的广告。
最后,要选择正规平台寻找副业机会,避免陷入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活动的漩涡。
除了个人防范意识的提升,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应承担起监管责任。网络平台应加强对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防止虚假广告和诈骗信息的传播。同时,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大对“网络副业”骗局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一些培训机构打着“零门槛、快速上手”的旗号,实则是为了推销高价课程,诱导学员开通消费贷款。规范副业培训市场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严查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等行为,为求职者创造一个安全、公平的学习环境。
在选择副业时,我们还应理性看待所谓的“成功案例”和“高收益”。一些培训机构和诈骗分子往往通过展示个别学员的高收益来吸引更多人加入,但这样的案例毕竟是个案,不能作为普遍规律来推广。我们要明白,赚钱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而不是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的幻想。
在赚钱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增收目标。同时,相关部门和平台要加强监管,共同营造一个安全、诚信的“网络副业”环境。只有这样,副业才能成为我们增加收入的助力,而不是变成压垮我们的“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