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韩梦菊 摄影报道
武术和戏曲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以技击为要,戏曲着重于欣赏。然而,在肃宁县流传下来的武术戏则是二者的“联姻”。
惠风和畅的阳春时节,在肃宁县梁村镇北曹庄村杨国柱家的大院里,2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随着胡琴、丝竹和锣鼓点声,排练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戏。
《拿高登》是他们近期排练的一出武术戏。剧中的旦角唱着婉转动人的戏腔,高登和花逢春、青面虎、贾先生等武生则时而演唱,时而展示出精湛的武艺。这一出武术戏的表演,堪称戏曲与武术的完美融合。
一城,一戏
肃宁武术戏经过300多年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而成为别于其他戏剧的独特艺术形式。演员依照戏曲角色化妆,除了传统戏曲中唱、念、做,武术戏中的打,则是利用戏曲中的冲突情节,以真刀、真枪、真功夫展开武打,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据老师傅们介绍,明朝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领张家班到京城撂地卖艺,结识了南方昆曲班李姓班主。那时候,卖艺的人受歧视。共同的际遇,让两个班主惺惺相惜,在演出中常常相互照应。后来李班主重病,临终前嘱托张家班班主将杂剧班收编,之后两班便合成一班,在北京联合演出。”排练的间隙,杨国柱介绍起武术戏的起源。
合并之初,两班演员各演各的,一场武术候接着一场杂剧,轮番登场。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张子谦将武术和昆曲糅在一起表演。他们先将话本中有武打情节的部分截下,编成戏曲,由武术演员与戏曲演员同台演出。后来武术演员学唱,杂剧演员也学武,两种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
这个全新的剧种诞生后,在京城一炮打响。之后,张子谦带领张家班回到肃宁,在冀中一带演出武术戏,受到当地百姓的极大欢迎,附近的保定高阳和沧州的河间、盐山、沧县等县也纷纷仿效,使得武术戏盛行于武乡村闾街巷之间。
“过去,老艺人喜欢把武术戏叫‘玩艺儿’。他们把华拳、短拳、八翻拳、太祖拳等武术套路和戏剧结合在了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演出效果。”杨国柱说。
历经数百年发展的武术戏的曲目较多,至清末民初,全县有40多个村庄都能上演近50个曲目的武术戏。
“当时,民间艺人们表演的武术戏代表剧目有北大史堤村的《燕青打擂》、南大史堤村的《三打祝家庄》、王家佐村的《五宪徒五妹》、北白寺村的《溪皇庄》、宋家佐的《花碧莲拿猴》、寄子庄的《满春园》、东泊庄的《骆洪勋打擂》……”提到曾经在肃宁红极一时的武术戏,杨国柱如数家珍。
戏武结合重在武
“随着各村民俗活动的深入开展,各村上演的主要剧目和唱腔不尽相同,唱腔原以昆曲为主,后引进了京剧、丝弦、老调、梆子等地方戏唱腔。”杨国柱说,“所有武术剧演出时,都是真刀真枪、真打实砍,武打场面约占全剧的70%以上,相对来说,故事情节简单,唱腔通俗豪放。”
武术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有少许民族乐器。剧中所有人数上下场自始至终都是武术状态,而道白大多是本地土语。进入武打场面时,观众也可随时上场表演而且不用化妆。
“武术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员与观众互动性很强。”杨国柱说,表演武术戏前,演员们依照戏剧模式化妆,表演时利用戏剧中的冲突情节展开武打。在双方对打前各有练兵演武,初为拳路练习,继而器械练习。双方开打后是对打。观众们也可以不化妆上场,叫“下清场”。双方交兵开战,刀枪并举,叫“打乱场”。到热闹精彩之处,场外的武林高手也可以下场献艺,叫“帮场子”。
今年71岁的杨国柱自幼热爱武术,18岁时拜河间市兴村乡龙王村的民间武术家、武术戏传承人刘寿朋、王鹤年、于有德为师,学习太祖长拳,之后又跟大师兄赵东平学习了武术戏。自2013年起,他在自家的大院里义务教习武术以及武术戏,至今已有10余年。
为了保护和发扬肃宁武术戏,几年前,杨国柱组织十余人学习排练武术戏。他组织学员们开会讨论,认真研究武术戏中每一个眼神,每一动作。
近几年,随着北白寺村的多位武术戏老艺人相继离世,对武术戏情有独钟的杨国柱,便开始在北曹庄村组织有武术基础和热爱表演的村民排练起武术戏。刚开始建的“武术交流微信群”,也从几个人增加到了130多人。如今,梁村镇几乎人人都知道,北曹庄村里有个武术戏班,可以将孩子送到杨国柱的武术队免费学习武术和戏曲。
源于民间 扎根民间
北曹庄村的武术戏队伍年龄偏大,但是大家对于戏曲的激情没有退却。下了场,女角们围在一起探讨刚才的表演细节,有说有笑。扮演“花逢春”的曹建龙、“贾先生”的李书强、“青面虎”的侯春年则在一起切磋起武艺。
肃宁武术戏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农民自己的艺术,不适合在舞台上演出。厚厚的地毯,明亮的灯光,显示不出它的神韵,演员会有使不上劲的感觉。它的舞台应该在农村,在宽阔的乡场上,一个圆场,摆着山膀,迈着马翻蹄步,可以把地上的土掀起老高,粗犷豪放的效果才能出来。
由于武术戏的演员几乎都是普通的村民,再加上武术戏剧目过去都是师父带徒弟,口耳相传,留下的文字和许多剧目已失传,传下来的也大多较粗糙,需下大力气改进。
梁村镇宣传委员赵博宇说,到现在真正拥有武术戏演出队伍的,在我国仅有肃宁县。也可以这样说,现在提到武术戏,就是“肃宁武术戏”。而在肃宁,能演整出武术戏的村庄,就只有北曹庄村了。
“因为武术戏充满乡土气息,才能让人体会到它的原汁原味。这几年,县、乡两级政府都特别重视武术戏,还给我们买了服装和大鼓,帮我们整理资料,鼓励发展武术戏。很多文艺界、武术界人士都关注着武术戏。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这好‘玩艺儿’传下去!”杨国柱激动地说。
京胡婉转低诉、锣鼓声响急促,稍作休息的演员们再次拉开阵势。他们从容走台、亮相,随着剧情推进,男演员们展示拳脚功夫,亮剑举棍、横踢侧劈、腾落跌滚;女演员的唱腔则如同清泉流淌,每一个字眼、每一个转折,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