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专利技术,只需要打一针,就能丰胸美体?据央视报道,消费者兰兰反映,自己花费54万元隆胸,结果术后出现异常,甚至填充物中被查出骆驼、蝙蝠、黑猩猩等物种源的相关蛋白。
(据4月16日《沧州晚报》12版)
事实上,该美容整形机构“专利”申请早已被国家专利部门驳回,这是一起典型的“黑医美”骗局,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之后的“卷款跑路”,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草台班子作风。但从市场现状看,她的遭遇并不罕见。
近些年,医美已被视为一种新型消费形态,但这种时髦的、带有技术特征的消费形态,其市场基本面不该是混乱、原始、粗糙的。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曾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但事实上,目前不正规诊疗现象依然存在,就像兰兰的遭遇,事后追责时才发现,操刀的医生违反了医生多点执业必须具备多机构从业备案信息的相关规定。这也说明,哪怕有明确规定,也依然需要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才有可能改变行业生态。
而每次发生类似的案件,似乎一条颠扑不破的建议是“消费者应当擦亮双眼”,消费者应当去核实机构、产品和医生的相关资质。但消费者终究不是行业专家,当诊疗被高大上的词汇一包装,消费者想要分辨并不容易。
所以,对医美行业来一场更有力度、指向更清晰的行业治理,应当提上日程了。像新闻中的案例,技术是骗局,医生不合规,打赢了官司机构却跑路了。这恰恰也暴露了,这一过程中的多个关口失守,商品宣传、执业审核、企业备案等都存有问题,对于消费者的保障又从何谈起?
这种状况不应该再持续了,对于黑医美应当提高治理力度,那些打进身体里的针、开在身上的刀,不应该再不明不白、随心所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