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所谓把寒假作业丢在巴黎的小学生“秦朗”果然查无此人。
近日,杭州警方发布的通报显示,这一年初在网络上轰动一时的事件系博主团队自导自演。目前,策划者以及搭车蹭流量的“秦朗舅舅”均已受到处罚,账号被封,但这场闹剧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一条基本事实要素都凑不齐的蹩脚视频,在诸多“二传手”的助攻下,轻易发酵为全网热点。到头来,警方介入才还原真相,而真相又是如此不堪——整起事件没有半点事实,完全是网红为了博取流量而编造的段子。为了在沸腾舆论中全身而退,还二次造假推出所谓秦朗妈妈的聊天记录。
从头至尾,“吃瓜”网友被耍得团团转,倘若不是网红最后玩脱了,这场流量盛宴真是一本万利。
从“女子挺5月孕肚征婚”,到“211院校毕业男子被裁瞒着妻子送外卖”,再到“女子和闺蜜吃饭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等,很多轰动一时的事件,最后却均被证伪。
不夸张地说,在人为制造热点这条赛道已经挤满了跳梁小丑,他们的眼里只有流量,满嘴全是忽悠。
也恰恰是因为内卷严重,这些闹剧的编排也走向了专业化、职业化。
纵观一系列案例可见,造假选题愈发“精准”,什么社会话题热就创作什么,意在制造一种“热梗成真”的观感;情绪愈发“饱满”,婆媳矛盾、性别对立、贫富差距等轮番上阵,就是要引人瞬间上头;影像愈发“真实”,甚至有监控录像、路人随手拍等原生态造型,增加内容的可信度。
种种手段的最终指向,就是模糊真假,忽悠受众,收割流量。
在“秦朗丢作业”事件爆出之初,就遭到了不少质疑。倘若涉事博主能及时说明情况并真诚道歉,或许也就不至于引发滔天风波了。但随后,该博主又炮制了“已联系到秦朗家属,但对方不肯出镜澄清”的谎言,用另一个谎言去圆谎,更是错上加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若任由这股造假之风蔓延,势必生产出越来越多谣翻全网的“作业漂流记”。
这些“狗血”的内容,大肆占据消耗传播资源,淹没和遮蔽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议题。严厉打击“秦朗式”人造热点,不仅是在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秩序的稳定性,更是在守护整个社会的理性与文明。
这一事件暴露出了当前网络监管的不足。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处罚,但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查处类似的虚假信息事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
参与这场网络“狂欢”的“吃瓜群众”也要反躬自问。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网民要提升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