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2日
第04版:04

当90后年轻老师走上老年大学的讲台,“小老师”和“老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忘年交 · 忘年“教”

本报记者 吴艳 本报通讯员 袁亚婕 摄影报道

张媛媛(右一)教“姥姥奶奶们”舞蹈动作时非常有耐心

“小老师”刘彩云

“姥姥、奶奶们,咱们今天讲讲小儿便秘的推拿手法。哦,不对,还有一位男同学。这位男同学也要认真听呀!”在沧州老年大学小儿推拿课的课堂上,小刘老师的两句开场白引起了全场善意的笑声。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被老师成功地吸引了。

站在讲台上的小刘老师叫刘彩云,今年29岁。这是她在沧州老年大学执教的第5个年头。

“小儿推拿班的学生多是阿姨。大家来学这门课程,全是为了孙辈。所以我在课堂上常以‘姥姥奶奶们’称呼阿姨们。你可别小看这一称谓,只要我这么一说,阿姨们的精神头立刻就提起来了。”刘彩云笑着说出了她为提高课堂效率耍的一个“小心机”。

“小老师”亦师亦友

刘彩云是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康复院区针灸科小儿推拿室的一名中医师。长期和带孩子就医的老人们打交道,天生好脾气的刘彩云赢得了一个“中老年之友”的称号。

2019年,一位沧州老年大学的工作人员带着孩子来看病,见到刘彩云正一边给小患者推拿,一边教陪同就诊的老人们推拿手法。

刘彩云开朗的性格和娴熟的手法吸引了这名沧州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的注意,遂推荐她到沧州老年大学去试课。

经过面试、试讲、试课等一系列的环节,刘彩云顺利成为沧州老年大学的老师。

第一次正式上课前,刘彩云担心自己无法掌控课堂气氛,但真正站在讲台上时,她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沧州老年大学的同学们在课堂上比她想象得更加认真,更加积极。由于年龄的原因,老人们接受起新知识来会慢一些,记性也不如年轻人好。他们就在课堂上拿起手机,将老师讲课要点录下来,回家反复听。

刘彩云发现这一点后,就将自己做的课件发到班级微信群中,方便同学们查看。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会围着刘彩云问各种问题:孩子总咳嗽怎么办?积食按摩哪个穴位管用?发烧时可以用推拿手法吗……

对于同学们的问题,刘彩云都有问必答,极具耐心。

刘彩云常将门诊故事带到沧州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这可比单纯讲知识点受欢迎。尤其是夏天,看到同学们犯困了,我就说故事,特别管用。”

比如讲“胃强脾弱”症状时,她会从小病号总被奶奶追着喂饭讲起。

相处的时间长了,刘彩云和阿姨们成了忘年交,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小刘老师”。

不光课上,课下时间,同学们有了相关问题,也会想到“小刘老师”。

去年寒假期间,刘彩云接到一位阿姨的电话:“小刘老师,我孙子一岁多,最近因为积食发烧、咳嗽,我想配合着药物给他推拿,你教教我。”

于是,在刘彩云的帮助下,这位阿姨给孙子清天河水、清肺经、揉肺俞、运内八卦。第二天,这位阿姨高兴地反馈:“老师教得太好了,真管用,孙子退烧了,咳嗽也减轻了。”

对于刘彩云来说,同学们能用她教的知识解决问题,她特别有成就感。

老年人上课比小学生还认真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张瑞鹏在沧州经营着一家琴行。同时,他还兼有教师的身份,教音乐艺考生。

作为一名90后,他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群老年人的老师。

他到沧州老年大学当老师也是机缘巧合。2018年,有位朋友问他,可不可以到沧州老年大学代一下课,就这样,他成了沧州老年大学二胡班的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张瑞鹏发现,相比其他年龄段,这些年长的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上课比小学生还认真。“这些叔叔阿姨听课认真,练习有耐心、有韧劲。几节课下来进步明显,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张瑞鹏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对上课内容进行了调整。“不能像要求专业学生那样要求他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既感到快乐,又有收获。”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张瑞鹏既会加入基础乐理,也会穿插学生们喜欢的老歌。教学时,他会活跃课堂气氛,也会夸张地演绎错误的唱法,让学生产生共鸣。

“第一次给老年人上课前,我也有过担心,比如说老年人学习上手慢、识谱认弦难、懒散缺课等。”但当他站上讲台后才发现自己错了,老人们上课非常积极,每节课都会自发地提前来到教室练习,下课后还舍不得离开,总说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想多上一会儿课。

“课上,他们是学生。课下,他们是我的长辈。”可能是男性老师更加理性,张瑞鹏喜欢将课上课下分开:“课上我都以同学们称呼这些长辈,以树立老师的威信。”

有时候个别同学不认真听讲,张瑞鹏也会严肃地板着脸批评几句,但随后他又怕伤了老人们的面子,赶紧找补几句。“掌握好度最重要。”张瑞鹏笑着说。

“被阿姨们宠爱很幸福”

31岁的张媛媛是沧州老年大学民族舞班的任课老师。“3年的授课,让我收获了很多阿姨的关心,虽然我是她们的老师,但我觉得自己是被宠爱的那个孩子。被阿姨们宠爱真的很幸福。”

在沧州老年大学上了几堂课后,张媛媛就摸清了“门道”:教老年学生跳舞,速度不能过快,动作需要反复强调;不必一板一眼教学,多点趣味性更好。

张媛媛的舞蹈课有多么受欢迎?百分百的到课率就可见一斑。

“动作赏心悦目,授课耐心细心。”民族舞班学生祁鸣霞一一细数,有一回,学生们找不到舞蹈的感觉,张媛媛抛来一句“想象回到十七八岁”,引得众人会心一笑。“媛媛老师进行示范时,会分解动作,也会指出如何把握眼神,让我们受益匪浅。”祁鸣霞说。

上课时间长了,张媛媛发现,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学得认真,虽然很多人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够灵活,但对舞蹈的热情不曾减退。“慢慢融入老年教学,就会发现它有不一样的精彩。”

民族舞班的课程下午两点半开始,但同学们都会早早到场。等张媛媛到时,同学们已经自发地练习上了。

沧州老年大学的课程是一周一节,因为间隔时间比较长,张媛媛担心老人们会忘记舞蹈动作。但当第二周上课时,她发现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们利用课下时间,自发组织起来练习。因为大家基础参差不齐,有舞蹈功底的同学也会主动教零基础的同学。大家互帮互助,进步自然快。

最让张媛媛感动的是,阿姨们对她的关爱。

知道她忙起来经常忘记吃饭,阿姨们会在上课时给她带来自己做的小食品。看到冬天她穿得单薄,阿姨们也会苦口婆心地劝,“媛媛,你现在年纪小,不能冻着了,要不然到我们这个年纪容易得一身病。”

2021届民族舞班毕业时,同学们为了感谢张媛媛,还给她带来了一场节目表演……

年轻老师为老年教育注入活力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些90后老师有想法、有耐心、有爱心,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以往老年大学同龄人教同龄人的状况,为老年教育注入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而他们也在这场忘年交中收获彼此的成长。

在走访年轻教师时,当被问到他们为何会走上老年大学的讲台,并且愿意一直干下去,他们都会提到一点:老人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自己深受感动、获益匪浅。

业内人士表示,老年教育队伍年轻化是一件好事,年轻人的朝气给老年大学带来了更多活力,让“夕阳红”更“青春”。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能够助力其自身更好成长。

“60后近年来陆续到了退休年龄,与人们对老年群体的传统认知不同,这批‘新老人’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的人生轨迹,几乎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其退休后的生活、兴趣和爱好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沧州老年大学副校长高志伟说,“新老人”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对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有更为多元和个性化的需求,老年教育自然也要与时俱进。

让老年人了解新鲜事物、会使用新技术新手段,离不开年轻人的帮助。“这方面的教育培训,需要大批青年人才加入,我们要为青年人才创造广阔的舞台。”高志伟介绍,为丰富课程体系,这些年,沧州老年大学一直在招聘年轻教师。此前,沧州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学,老年人教(退休后的专业人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参与到老年教育工作中,这种局面逐步转变为“老年人学,年轻人教”。

据高志伟介绍,目前,沧州老年大学共有80后、90后任课教师20名。

老有所学,是许多老年人步入人生后半场的精神追求。高志伟表示,由于老年大学的“特殊性”,经过层层筛选后进入老年大学教学的年轻人,凭借在校任教经历,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有很多优势,这是双方共赢的选择。“期待更多的‘朝阳力量’加入到这一队伍中。”

2024-04-12 本报记者 吴艳 本报通讯员 袁亚婕 摄影报道 当90后年轻老师走上老年大学的讲台,“小老师”和“老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4945.html 1 忘年交 · 忘年“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