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泊头,逢年过节或是庆典场合,有一种表演总能瞬间点燃人们内心的狂热,老人们乐呵呵跟着看,孩子们则追着跑。它就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旗高跷。
数百年来,黑旗高跷以独特的魅力和精彩的表演,给人们送上一场场艺术盛宴。
在泊头市寺西街,有一个收拾得干净平整的套院。黑旗高跷代表性传承人朵大伟,带着十几名年轻的高跷队成员,认真地化妆、踩腿子、穿袍子、戴帽子……在锣鼓手的伴奏下,为来访者带来了精彩的高跷演出。
1
船工生活的结晶
高跷谐音“高瞧”,就是踩在高木跷上眺望远方,寓意着步步高升。泊头黑旗高跷的雏形,是从过去船工们自娱自乐的活动逐步演化而来的。
泊头,顾名思义,是船舶停靠的码头。早在明代,朝廷就在这里增设了水陆两用的新桥驿站。“过去,我们这有3个码头,胜利桥南的叫火神庙码头,解放桥南的码头叫正大茶庄码头,还有一个是老邮电局那的东西挺码头。两桥码头基本上是货运,中间码头是客货两用的,这是南运河上最大的一个码头。”朵大伟介绍着。
由于泊头是南运河上的船舶集中停靠点,自然就有了修理船舶的工厂。旧时,每到运河封冻,停在码头的船只很多,那些留下来守船的工人们大多以喝酒玩钱来打发寂寞的日子。
“我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听我爷爷朵恩元说,黑旗高跷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因一次喝酒赌气产生的。”朵大伟笑着说。
当时,有位修船工在火神庙码头修船,让一个守船工陪着喝酒。守船工说:“你要站在河滩上能看到堤外,我就天天陪你喝。”修船工找来替换下的桅杆截成两段,绑在腿上。其他船工见了,觉得很有趣,便纷纷效仿。
腿上绑了木棍的船工们走路的样子非常滑稽,每迈一步,就有人敲一下船帮。脚步迈得越快,敲船帮的点儿也就跟着快起来,这便成了高跷和高跷鼓点儿的起源。
“把这种形式叫作高跷,是取自船工‘高高跷起望堤外’的本意。”朵大伟说。
2
内容富有戏剧性
泊头黑旗高跷为文跷,表演形式幽默风趣,内容丰富,“我们黑旗高跷的腿子是用坚硬的枣木或槐木制成的,成员们几乎都是男的。我们的高跷腿最早有一米七高,后来,我父亲做了一批一米五高的,在距离地面一米二的地方用榫卯安上脚踏板,相比其他高跷,这腿子还是比较高的。”朵大伟拿起一副高跷腿介绍着。
按照传统,每年冬季高跷队要练上两三个月,才能上街表演。农历正月十三“踩街”,高跷队在城区的街道踩高跷;农历正月十四“拜会”,就是踩着高跷去拜访那些对高跷队有帮助的单位或人士;农历正月十五“逛灯”、正月十六“溜百病”,高跷队要在热闹的大街小巷跑上两整天。
黑旗高跷的表演形式和会旗颜色,也是颇有渊源的。
据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住在泊头驿站。地方官员委托一位李姓漕运管带,把高跷等船工娱乐项目整理出来,表演给乾隆看。
再三斟酌后,他们根据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民间传说,设计了“渔、樵、耕、读”等4种扮相的18个角色,并给其中的梁山人物取了“艺名”,分别为棒头、卖豆的、老座子、樵夫、青杆、白杆、渔翁、公子、刘二哥、刘二姐、傻老婆、傻小等,以及敲腰鼓的阮小二和阮小七,还有敲小锣的顾大嫂和扈三娘。
从那以后,这种演出形式和套路便一直运用至今。
为取乾隆与民同乐之意,他们为高跷队取名“同乐会”。为了避讳清朝“八旗”颜色,也为了避开漕运青龙帮的暗控,便将会旗设计成黑色。200多年来,黑旗高跷队老艺人传艺都不忘叮嘱,必须以“与民同乐”为主题,表演中贯穿“义”与“和”。
3
年轻人挑大梁
甩步、倒蹲、剪子股、铡草步、背剑……画着彩妆、身着戏服的各个角色,慢点慢步入场亮相后,双队变单队,快步跑圆场。此时,每个角色都展示了特有的功夫。
当打棒的、卖豆的入场,一左一右闪向两侧时,老座子和樵夫就跑到了前面,接着,白杆和公子也相继到了前面……两两推出角色后变了单队,打棒的和卖豆的、老座子和樵夫等依次到场子里“闹故事儿”,大闪腰、鹞子翻身、翻筋斗,各种绝活精彩纷呈。当摇着扇子的傻老婆和举着糖葫芦的傻小这对“活宝”出场,最出彩的一幕就拉开了……
“听老师傅们讲,当时,宋江两次打祝家庄失败,军师吴用就让人们扮成跑‘玩艺儿’的混了进去。武松装扮成行者模样,手拿双棒;燕青扮成卖豆的,是哪吒的打扮;孙二娘装成傻老婆,手摇蒲扇……”今年16岁的王鹏轩饰演“傻小”阮小五。卸下高跷腿后,认真地介绍起来。
朵大伟说:“因黑旗高跷属于高风险表演,我们一直在吸纳身体好、反应敏捷的年轻人。团队里几乎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只有演‘白杆’的石俭朴过了30岁。”
不惑之年的朵大伟自幼随父亲朵文政学习踩高跷,12岁那年,他正式参加演出,曾扮过刘二哥、刘二姐、白杆等角色。2016年,朵大伟接过了同乐会,担任了“会头”,更担起了教练的任务。
“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头发晕腿打颤,没胆量是不行的。咱们越早练越不恐高,走得稳当顺溜,关键时候还得来回串花儿。”表演结束后,朵大伟向年轻人强调着,“咱们黑旗高跷的快步比其他高跷快一个点儿,讲究踩在板儿上、扭在眼儿上、亮在点儿上,要是踩不到点儿上,站都站不稳……”
在传承中,黑旗高跷逐渐形成“扭、稳、俏、逗、兴、默”的特点。表演者掌握了重心平稳的技巧后,还要在翩翩起舞中渲染感情色彩,达到扭得妖娆、俏得风流、逗得不俗、闹得有趣……
每当节日来临,穿戴好戏剧的行头,绑上高跷的腿子,高跷队成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无论是大摆柳儿、小摆柳儿,还是翻身棒、大铡草,那蹁跹舞姿灵动而俏皮,脚下的木跷不时随着欢快的锣鼓点敲击着地面。他们一路吹吹打打,一路花团锦簇,走到哪里,都汇聚起阵阵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