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1日
第05版:05

课堂就是“工厂”、无缝对接市场……沧州技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就被“抢”走,上岗就能上手——

“身穿工作服,手上沾着油”的学生为啥被“抢”

“工厂”变成课堂

本报记者 张 丹

3月26日凌晨,21岁的姜文硕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期待又激动,德国,我们来了。

这是姜文硕第一次出国。在德国,他要实习3个月时间。

他的言语中,难免兴奋与激动。“真的是从来没想到,我上学还上到国外了。”姜文硕说。

和姜文硕一样激动的,还有与他一起到德国的14名同学。

他们都是沧州技师学院的学生。

15名学生“飞”往德国

姜文硕是献县郭庄镇人,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2019年姜文硕初中毕业时,因为中考成绩不太理想,全家人权衡之下,给他报名了沧州技师学院。

“说实话,当时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姜文硕说,虽然他成绩一般,但在当时的他看来,还是愿意上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再找工作。

但现在,他成了很多初中同学羡慕的那一个。

姜文硕报考沧州技师学院那一年,正好赶上沧州技师学院首个中德国际合作办学实验班成立,姜文硕也就成了这个班的第一批学生。

原来,2018年,沧州技师学院被确定为河北省十所国际交流与合作示范校之一。为了让学生入学后就成长在企业氛围里,毕业后一上岗能在工作中上手,学校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于是,中德国际合作办学实验班应运而生。

20岁的孔垂旭也是这个班里的一名学生。这一次,他和姜文硕一样,“飞”到了德国。

孔垂旭是献县陌南镇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因为上初中时成绩一般,所以中考后,孔垂旭的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学个技术,以后能养活自己就行。

“从来也没想过,他小小年纪就能出国去‘工作’了。”3月27日,说起儿子和同学们去德国学习工作,孔垂旭44岁的妈妈杨海苓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

杨海苓笑着说,真的是没想到过,成绩很一般的孔垂旭,竟成了家里第一个能出国看看的孩子。

因为高兴,孔垂旭70多岁的爷爷,在孔垂旭从沧州出发的当晚,还专门到了沧州西站,为孩子加油打气。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让孩子们有这么好的发展。”杨海苓说,孩子们能到国外见识一下,在国外的这段时间,每个月能拿到1万多元的工资补助,毕业后还能留在公司工作。

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

去年9月份的一天,天津市区一小区内的电梯出现故障,有居民被困在电梯里。

张家豪到现场后的第一时间,把电梯内的被困人员解救出来,并找到了电梯的故障点,和同事一起对故障电梯进行了维修。

被困的居民看着张家豪熟练又专业的操作,都以为他是电梯公司的员工。其实人们不知道,这个身高一米八多的大男孩刚满19岁,还是沧州技师学院的一名学生。

张家豪说,他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学校的“双元制”教学模式。

“所谓‘双元制’教学,就是学生们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校的老师既是老师,又是企业的技师。”沧州技师学院党总支书记、校长张中海说。

张家豪说:“我属于不太喜欢学习文字理论,更喜欢动手实践的那种人。”初中还没毕业时,张家豪就“打听”适合自己的学校。

张家豪说:“我的中考成绩,在当时可以上一个普通的高中,但我选择了沧州技师学院,因为我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

刚入学没多长时间,张家豪就发现了老师教学时果然让学生动手比较多。

“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过后,老师会就一些简单的事情派任务。”张家豪说,老师当时让他们完成一批开瓶器的订单。

“从工期、生产计划、设计图纸到加工完成、交付使用,都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完成。”张家豪说,这对于爱动手的他来说,简直太过瘾了。

于是,他根据所学的知识,把一块铁板变成了一个符合规格标准的开瓶器。

“那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一个作品,当时那种自豪感无法用语言描述。”张家豪说,他把自己制作的那个开瓶器当礼物送给了父亲。

之后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们的实践场。

张家豪说,老师布置下任务后同学们三五一组,就开始完成“项目”。因为学的是电梯工程技术,所以张家豪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已经开始解决电梯的各种问题。

有一次,他和同组同学为了解决一个电梯的故障,一直忙到了凌晨5点钟。“就有那种‘问题不解决,绝不去睡觉’的劲头,问题解决后,成就感太强了。”张家豪说,也是因为这样的学习,让他们到天津的这家电梯公司实习时,仅熟悉了几天公司情况,就像老员工一样工作了。张家豪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跟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一致。”

课堂就是“工厂”

3月27日上午9点,在沧州技师学院里北侧的一处空地,一辆汽车的前机盖已经被掀开,几名学生穿着工作服正围着汽车边商量边尝试。“导致这个部位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咱一一尝试一下,下次就有经验了。”一个小伙子提议。另外几个小伙子说着老师上课讲的与此相关的知识。

还有一名穿工作服的学生,正拿着维修记录工单,在上边记着什么……

因为比较忙碌,几名学生脸上、手上都蹭上了黑黑的油……

这不是汽车修理厂,而是沧州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课堂。此刻,他们的老师郝振玉正在远处看着这群学生,等到他们有棘手问题时,他再过去讲解……

“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倡导并正在全国技工院校推广的‘工学一体化’模式。”张中海说,其实就是工作和学习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郝振玉说,这种学习模式,既让学生们有了实践经验,也掌握了扎扎实实的技能。

郝振玉今年28岁,曾获得汽修行业的“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别看他现在是这些学生的老师,过去他也是沧州技师学院的一名学生。

郝振玉说,原来上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比如在维修汽车时出现问题该怎么办等。郝振玉说,作为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听得明白,但真到操作的时候,还是上不了手。

“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就是理论懂了,但操作起来不知咋办,到工厂得适应熟悉一段时间。”郝振玉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在理论课上把理论讲明白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

郝振玉说,这样既让学生们在上理论课时不敢马虎,又让学生们进行了实践锻炼。

上午11点,一直在修车的几个学生欢呼着来找郝振玉,原来汽车出现的问题被他们解决了。“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相信他们会很快解决。”郝振玉说,因为教学模式好,学生们能学到真东西。

“毫不谦虚地说,我的学生们到了汽修厂,是能直接上手干活的。”郝振玉说。

毕业生被“抢”

在沧州技师学院,不仅仅是学生们到工厂里能直接上手干活,相关专业的老师们也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每年寒暑假,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是休息的假期。可沧州技师学院的老师们,每到寒暑假都要去企业里进行假期实践。

“实践的目的,就是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在教学上进行改革,让教学更对接市场。”张中海说。

刘哲是沧州技师学院教务处主任。有一个暑假,他和几名老师到沧州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进行暑期实践。

“这家企业比较超前,准备在工厂实行机器人作业,但为了节约成本,只采购回一批机器人零部件。”刘哲说,那一个暑假,他和一组的老师主要工作就是把这些零部件组装成机器人。

正是通过暑假的实践,刘哲对机器人的组装以及各个零部件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他也了解到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大批量使用机器人作业。

几经论证,暑假过后,沧州技师学院增设了一个新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对接市场需求。

“如今,这一专业也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刘哲说。

郝振玉每到假期,还会到他曾经工作的汽修厂进行实践。

实践过程中,他发现,一些维修设备和零部件已经更新换代。回到校园内的课堂上,郝振玉就会把市场上这些最新的情况教给学生。“让学生们学到的都是‘热乎乎’的知识。”郝振玉说,不能让学生学完了,到企业后发现,自己学的那套过时了。

正是因为每位老师的努力,沧州技师学院的课堂教学高度契合并对接市场。目前,与学院联系密切的合作单位达到了300多家。合作单位主要分布在沧州及周边地区,保证了毕业生稳定就业、对口就业、毕业即就业。

张家豪是今年6月份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目前这家企业实习期间,还有几家企业跟他联系,让他毕业后前去工作。

“从来没想到,我们成了被企业争抢的对象。”张家豪笑着说。

今年年初,一家名为思灵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找到张中海,要再招募学校里的学生去实习。“因为前一批学生在这家企业实习、工作的时候表现出色、工作踏实,所以他们今年想提前把人定下。”张中海说,遗憾的是,应届毕业生都已被“抢”走了,学校里已经没有学生可选。

像这种企业来学校“抢”学生的情况,在沧州技师学院每年都在发生,“抢”不到学生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张中海说:“沧州技师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共计3470人,就业率达99%以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版图片由沧州技师学院提供)

2024-04-11 课堂就是“工厂”、无缝对接市场……沧州技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就被“抢”走,上岗就能上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4835.html 1 “身穿工作服,手上沾着油”的学生为啥被“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