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家住运河区的上班族小惠迷上了“抓娃娃”,一个月竟在这上面花了千余元。“感觉‘抓娃娃’后能减轻学习带来的压力,就是太费钱了。”小惠告诉记者。
周末“抓娃娃”
缓解工作压力
“别松开,别松开……哎呀,娃娃又掉了。”在市区永安大道一家商场的抓娃娃机前,小惠既紧张又兴奋。看着被机械爪抓住的娃娃即将到洞口时又掉了下来,她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稍有失望后,小惠紧接着往机器中投了3个游戏币。于是,机械爪又开始了刚刚的动作。
小惠告诉记者,平时她工作比较忙,基本没时间到商场“抓娃娃”。直到今年春节假期,她的几个侄女拉着她来这里玩儿,她才迷上了这个游戏。小惠和侄女们一连玩了4天的“抓娃娃”。“一抓一松中,自己的心情会随着机械爪一起起伏,刺激又好玩。”小惠说。
为了能抓到更多的娃娃,小惠还专门上网查询“抓娃娃”技巧。“每次我会花70元到150元不等买100个到200个游戏币。”小惠说,到了周末,她就来这里玩一会儿,感觉能缓解一周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可是一算花销,她也有些心疼,这一个多月竟在这方面花了1000多元钱。
抓住不是目的
而是释放情绪
记者走访发现,市区不少商场内设有抓娃娃机。像小惠这样热衷“抓娃娃”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在新华路一家商场内,这里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几十台抓娃娃机,每台抓娃娃机里的玩具款式均不相同。除了抓娃娃机,还有抓零食机、抓钥匙链等机器,吸引不少年轻人来“一试身手”。
“‘抓娃娃’除了技巧还得靠运气。”市民小耿说,这些娃娃其实和外面买到的没什么区别,甚至不如外面卖的精致,但自己抓到的娃娃,就很有成就感,尤其每次只差一点就成功时,总想继续玩。每周末她都会和朋友来“抓娃娃”,每次至少买100个游戏币。
“能不能抓到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在运河区一家网红“抓娃娃”店内,市民小李正在专注地尝试抓住心仪的玩偶。在小李看来,“抓娃娃”最让她开心的就是确定目标后拍下按钮的那一刻,感觉所有不好的情绪都释放出来,特别解压。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对于娃娃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更多的是喜欢“抓娃娃”时的刺激感和成功后的满足感。
逐渐减少依赖
培养更多爱好
“抓娃娃”为何让这些人沉迷其中呢?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丽丽告诉记者,“抓娃娃”是一种很常见的投机心理,投机的背后是想要收获意外惊喜。年轻人心中的占有欲,让他们宁愿花钱也要抓到娃娃。另外,年轻人能体验到抓取过程中参与带来的快乐。
“可以尝试围观他人‘抓娃娃’,或者参与一些免费的活动,如运动、听音乐、阅读等转移注意力。”于丽丽说,年轻人可以尝试探索使人愉悦的兴趣爱好,逐渐减少对“抓娃娃”的依赖,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对“抓娃娃”的热情,避免影响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