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黄亚惠 张玲 摄影报道
在广袤的渤海之滨,有一个名叫“海堡”的地方,这里的渔民们世代与大海为伴,他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桅羽儿。
桅羽儿是由柏木和红绸制成的标识,不仅是渔民们出海打渔时的得力助手,更是他们心中祈盼船只祥瑞于海天的寄托。
每当海风吹起,桅羽儿便在桅杆上翩翩起舞,犹如火龙在天际舞动,指引着方向;而面对惊涛骇浪,桅羽儿更是高昂龙首笑傲风雨,为渔民送上希望。
桅羽儿的制作,是一门精细的艺术。从选择木材到雕刻龙头,从缝制凤尾到装配完成,每一个步骤都凝聚了海堡人的心血和智慧。
独特的“风旗”文化
在黄骅市南排河镇关家堡村一户渔家小院,62岁的刘振才手持刻刀,专注地雕刻着一块柏木。他的手法娴熟而有力,每一刀都恰到好处,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个龙头的形状也渐渐在刘振才手中显现,威武而生动。
旁边,他的妻子杨淑敏正在缝制凤尾。她用的是红绸,鲜艳而热烈。她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绸布之间,一针一线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凤尾在她的手中逐渐成形,宛如一只即将展翅高飞的凤凰。
“我刻的这块柏木是桅羽儿的龙头。桅羽儿是渔民出海打渔时在渔船上辨识风向、测识风力的标识,也叫‘风旗’。用柏木刻成龙头,红绸子做凤尾,海风一吹,龙头朝向就是风向。桅羽儿为渔民们增添了很多的便利。”放下手中的刻刀,刘振才介绍起来……
有关风旗的文字记载,东晋王嘉的志怪小说集《拾遗记》卷一“少昊”中有“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今之相风”。也就是说,古时,人刻木或铜作鸟形旋转在船桅上,用以辨别四方的风向称为“相风”,又称“相风鸟”。
汉朝人用铜制的测风器就是“铜凤凰”、相风铜鸟。到了晋朝,以轻巧的木质相风鸟代替了铜制测风器。明代万历年间,海堡上的24个村落成形,海堡民俗风船文化渐萌,桅羽儿文化相之而生。
多年来,爱好桅羽儿艺术的村民王子文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最早,船上的旗子就是简单的长细梯形木杆加一块红布,后来,又在红布上画图案,大多以铜钱图案为主,意为求财。经过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龙头凤尾形。我们海堡人真正理解到了平安吉祥是生活根本。”村民王子文说。当脱离了那片飘荡的海面,桅羽儿的祈福活动,成为海堡人真正的风俗功课。
渔民们认为,龙头凤尾、火红飘带的桅羽儿,象征着“飞龙在天”,饱含渔家风情。渔民们为保平安,都在自家的渔船上挂一个桅羽儿,作为各路海神的神龛。久而久之,桅羽儿就成了渔家求平安、纳吉祥的图腾标志。
处处皆学问
说起桅羽儿的制作,刘振才可真是位行家。他已经制作桅羽儿20多年了。桅羽儿的长度一般根据渔船大小而定,从3米到六七米不等。做一个大约需要半个月时间。
在用木头雕刻成的龙头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微微张开,一条龙舌犹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身上的鳞片凹凸有致,颜色鲜艳。红绸做的凤尾占总长的三分之二,伸展开来,随风起舞,气势磅礴。
“我是从小跟父亲刘瑞祥学习的这项技艺。父亲在海上几十年,体会了渔家生活的真谛。他从小随我们村的老渔民杜长忠等老人们学习做桅羽儿。我常跟在他们身旁,长大后就学会了做桅羽儿、立桅羽儿的全套技艺。”刘振才说。
“从选板开始,描线、旋形、雕纹、补麟、打磨、上漆、扎制、树立……”刘振才耐心讲解着。
“选板一般以柏木为主,先在木头上描出龙头的形状,用锯旋好,用刻刀刻出龙眼、龙牙、龙舌、龙耳等每个部位的纹路,还要在龙头前半部分打一竖眼儿,用来插杆。”刘振才说,“再用两片竹条镶钉在龙头后身三分之一处,上长下短,扎上裁好凤尾形状的红布 。”
桅羽儿的树立也是有讲究的。树立时用风船立桅之法,择吉日、吉时,要十数人,须净衣、焚香、放鞭炮,安置桅羽在竖杆儿顶部细铁棍中,要说一些吉祥的话语,随从的人齐心协力把桅羽儿树立稳妥,接着,就开始敲锣打鼓地庆祝起来,祈盼来年的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在我们海堡人的心中啊,桅羽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大家相信,桅羽儿能带来好运和平安,能保佑渔民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平安归来。”刘振才说。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的出海作业中,还是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桅羽儿都是不可或缺的。
村村立起桅羽儿
南排河镇是我省著名的渔业乡镇,这里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自古便以渔盐之利享誉天下。春秋时期,这里属齐国地,管仲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地位,便依靠当地繁荣的煮盐业。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豪爽的海堡人以海为生,耕海牧渔,打鱼制盐,相浸相濡于这片咸涩的土地,成就了大气舒朗的海堡文化。与之相濡的海堡民俗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桅羽儿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海堡一带的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桅羽儿文化,同时也为这一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南排河镇出发,沿着海防大街一路南下,途经村庄的道口都插立着桅羽儿。高高挂起的桅羽儿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十几年前,镇政府找到刘振才,让他为海堡一带的24个村子做桅羽儿,立在村口。刘振才就放下手里的活儿,昼夜赶工。那时候,看着一个个桅羽儿被安置在海堡上,刘振才和俺村的人们都甭提多高兴了!”年过七旬的村干部张仲发说。
“张仲发老师是立桅羽儿的一把好手儿,对我做桅羽儿,传承这项技艺,也帮了很大的忙。”刘振才说。
夕阳渐渐落下,海堡的小渔村被笼罩在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中。而那只刚刚制作完成的桅羽儿,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等待着明日的出海,为渔民们指引方向,带来希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