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尹祖光 本报记者 马玉梅
周围血管包括外周动脉、静脉和淋巴管,中医称之为经脉、脉管,故周围血管疾病称为脉管病。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糖尿病病人的增多,脉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脉管病往往伴有手指(足趾)或小腿肿胀疼痛不适,往往被认为冠心病、肾病、类风湿关节炎、颈腰椎疾病等,从而耽误治疗,出现足趾或手指发黑坏死,甚至截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疾病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严重并发症是致死性肺栓塞,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本期请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疮疡脉管病科主任艾明瑞讲解周围血管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问题。
常见血栓部位的临床表现
周围血管中静脉是从四肢末端回流心脏,如果静脉里出现血栓就会造成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出现肢体肿胀和疼痛。血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下面是临床中常见的血栓部位的临床表现: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是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周围型。肌间静脉丛血栓有一定的自溶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可向深静脉蔓延并形成更严重的深静脉血栓,也是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来源之一。一般外伤或术后发病,以小腿后方局部肿胀为主,常被临床所忽视。
小腿腓静脉血栓 小腿腓静脉是小腿3条主要深静脉之一,临床很少出现血栓,但因右下肢腓静脉较“顺直”而容易出现肺栓塞。临床上,小腿往往仅有酸胀不适,疼痛感不强烈而被忽略。
小腿胫前、胫后静脉血栓 是小腿最常见的深静脉血栓,其中胫后静脉因走行“顺直”而容易出现肺栓塞,临床表现为小腿肿胀明显,腓肠肌挤压痛阳性。
下肢腘静脉血栓 腘静脉位于膝关节后方腘窝深处,其出现血栓会造成小腿3条深静脉回流障碍,临床表现为小腿肿胀明显,腘窝处压痛阳性,因右下肢生理原因,右下肢腘静脉血栓也容易出现肺栓塞。
大腿股总、股浅静脉血栓 股静脉是大腿最主要的深静脉,其出现血栓会表现为大腿及小腿肿胀明显,股三角区压痛阳性,因右下肢深静脉生理走行的原因,右下肢股静脉血栓也容易出现肺栓塞。
下肢髂总、髂外静脉血栓 髂静脉是大腿根到肚脐之间最主要也是最粗的深静脉,一旦出现血栓将造成整个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表现单侧下肢突然肿胀,肢体明显增粗,股三角区(大腿根)出现疼痛。同样,因生理走行原因,右下肢较左下肢出现肺栓塞几率大。
下肢混合静脉血栓 下肢混合血栓有两种:一是深静脉伴发浅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除了深静脉血栓症状外还有浅静脉出现红肿热痛,浅静脉血栓多半是大隐静脉血栓;二是不同部位深静脉同时出现血栓,甚至整个下肢所有深静脉出现血栓,严重者则表现为“股白肿”或“股青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
目前,公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诱因是:静脉壁受损、血液回流障碍、血液高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液高凝,为了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注意避免以下生活习惯:
吸烟、嗜酒 吸烟、嗜酒容易造成血液高凝而出现深静脉血栓。
饮水不足 平时多饮水,补充水分不足而出现血液黏稠度增加诱发静脉血栓疾病。
预防药物停滞 老年人常常忘记口服一些治疗药物,这样容易造成突发性血液高凝,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
旅行劳累 长途汽车旅行久坐、久站或乘坐飞机出现静脉血失重性积聚,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表现为旅游后小腿肿胀不适,甚至疼痛。
油腻、甜腻食物 西医认为,血栓与血液高凝有关,中医则认为血栓与痰湿瘀毒有关,油腻、甜腻食物容易造成血液高凝,表现为头身困顿、四肢酸楚、小便发黄、皮肤反复湿疹或青紫,大便黏滞不畅,这些表现都提示血液黏稠度较高。
进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条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进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是为了防止出现致死性肺栓塞,但并不能治疗静脉血栓,而临床上肺栓塞很常见,但致死性肺栓塞罕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左下肢出现致死性肺栓塞很少见,部分进行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因静脉壁的受损而出现血栓蔓延至右下肢。
甚至滤器挂满血栓而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出滤器,造成患者需终身携带,甚至部分患者因滤器出现问题而出现腹部静脉曲张等症状。
2018年3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分会第一次年会提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本治疗方案,规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不宜先进行静脉滤器置入术,并将静脉滤器置入术的适应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活动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出院后基本要求是: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休息时抬高下肢。但血栓部位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是肌间静脉丛血栓治疗后血栓消失,可以不用穿医用弹力袜,活动也不受限制。
如是高位血栓或者进行滤器置入术后,则要严格遵守这个要求。
药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对最好的抗凝药是Xa因子抑制剂,不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当然需问询专业医生根据自身条件或体质选择不同抗凝药物。
复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出院抗凝治疗,一个月以后复查彩超即可,如果出现疼痛,酸胀不适加重就应及时复查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