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26岁的高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年纪轻轻就耳聋了。在连续熬夜5天后,他被“突聋”找上了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门诊中,有听力损伤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听不见”并非只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生,压力大、长期熬夜、耳机声音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有可能让人年纪轻轻就听力下降。
他被“突聋”找上门
市民高先生平时工作比较忙。前段时间,他喜欢上了一款游戏。每天回家后,高先生都要玩上半天,常常不知不觉就玩到凌晨三四点。
虽然熬夜后身体比较累,但是游戏带来的别样快乐让高先生感觉工作带来的压力得到了释放。他天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玩游戏,睡觉时间一拖再拖。
前几天,高先生突然感觉左耳“闷闷”的,就像进了水一样,还时不时耳鸣。第二天,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
高先生赶到医院,经过耳内镜检查和听力检查,他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人们一般可以听清25分贝以下的声音,但他的左耳只能听清30分贝的声音,对细小的声音难以分辨。排除了其他可能造成听力下降的耳部病变后,医生判断,高先生“突聋”很可能与他近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听力下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冯女士上下班的路上常常戴着耳机听音乐、听小说。因为周围环境比较嘈杂,她习惯将耳机音量调大,沉浸在音乐或故事中。不久前,冯女士忽然感觉左耳有些耳鸣,还听不清,被诊断为噪音性耳聋。因为内耳毛细胞受损,冯女士的听力很难再恢复正常。
据悉,突发性耳聋指在72小时内突然出现的、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患者一般没有耳部传音结构的明显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声音的感受和感觉受损。根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听力分级标准,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5分贝以上时称之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
记者联系到沧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书谦。她表示,突发性耳聋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近年来,年轻患者增多了。很多患者才二三十岁,甚至还有十几岁的学生。压力大、长时间佩戴耳机且音量过大、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都容易造成耳部神经性损伤,让年轻人“突聋”的概率上升。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爱耳日里,我们举办了相关的科普、义诊活动,当时不少市民来咨询了听力问题。”王书谦说。据悉,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到2050年,全球预计将有四分之一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王书谦表示,“突聋”并非中老年人“专属”,年轻人同样需要引起重视。虽然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用耳习惯可以降低“突聋”的概率。日常生活中,市民应注意劳逸结合,佩戴耳机时间不要过长,每次佩戴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以内,避免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音量尽量调整在可以听清的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