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数十位老人排队等待体验吸氢。体验结束后,老人们拎着鸡蛋、挂面、湿巾等回家。有的老人在吸氢馆坚持“打卡”两年,有的老人花万余元将吸氢机器搬回了家。
(据3月21日《沧州晚报》5版)
商家利用老年人贪图小便宜的心理,用鸡蛋、挂面、湿巾等生活用品做诱饵。老年人坚持“打卡”,商家反复对其进行洗脑式宣传,号称产品不仅有利健康还“包治百病”。老年人迫切追求健康,义无反顾拿出积蓄。
近年来,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吸氢设备、蜂胶产品、理疗床的案例层出不穷。
当老龄化社会到来后,诱骗老年人掏出积蓄“优化”老年生活,甚至劝诱老年人拿出毕生积蓄投资理财,这成为一些人看好的新型“职业”。有数据显示,在电信网络诈骗中,中老年人群体受害的比例为67.3%。
其实,防范养老诈骗的方法很简单:一是不要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二是警惕各种“讲座”,不要参加所谓“专家讲座”、免费旅游、免费参观等活动,警惕“讲座”背后的洗脑式宣传;三是不要轻易动钱,凡是要动金额较大的钱时,一定找老伴、孩子或信得过的朋友,征求意见,商量对策;四是端正保健理念,从正规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轻信所谓的特效药、神药等。
除了提醒老人要科学理性消费、避免上当受骗外,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养生保健市场的监管,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那些推销老年保健品、养老投资项目的人是如何“攻陷”老人们的心理防线的呢?他们通常主打“情感牌”。有的被骗老人是空巢老人,他们防骗意识更弱,且容易反复被骗;有的老人与子女沟通较少,关系不好;有的老人被骗后依然浑然不觉……有人抱怨,很多显而易见的骗局,自家老人怎么就看不透呢?
其实,分析众多老人受骗的案例,不难看出,大部分老人被骗的是钱,被忽视的却是情感。有关养老的诈骗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有关家庭情感和关系的问题。
在此,提醒家有老人的儿女们,时间再忙,也请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陪伴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