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日子,很多市民会去挖野菜,在赏春的同时尝鲜(上图)。不过,野菜虽好,但食用需谨慎。这不,家住运河区的女孩王佳钰吃完自己挖来的野菜后,上吐下泻。
误食野菜后腹泻
几天前,王佳钰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人外出踏青、挖野菜。不起眼的野菜被做成馅饼、包子甚至用来泡水喝……这让王佳钰的内心按捺不住,打算叫上几个朋友去挖野菜。
出发前,王佳钰上网查了不少挖野菜攻略。“荠菜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蒲公英呈波齿状或者羽毛状……”王佳钰认真记下网上的各种野菜图,并觉得辨认野菜也没那么难。
王佳钰和朋友驾车来到郊区。看着地头上一片片野菜,她有点犯难了。“这是荠菜还是蒲公英?那是青蒿还是野草?”王佳钰嘀咕着。虽然有些野菜长得很像,很难分辨,但她觉得吃了应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挖下来装到了袋子里。
回家后,王佳钰洗好野菜,直接蘸酱吃。吃完午饭不久,她开始腹泻。起初,王佳钰没有太在意。晚饭时,她依旧吃野菜。夜里,王佳钰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一晚上跑了六七次厕所。第二天,王佳钰才知道,她的几个朋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
市民林女士在小区附近的绿化带中挖了一把绿油油的“荠菜”。回到家,她将菜洗净后炒了一盘“荠菜”鸡蛋。吃完没多久,林女士感觉舌头有些麻,还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幸好林女士就医及时,已无大碍。后来,林女士咨询了熟识野菜的朋友才知道,她那天挖的并不是荠菜。
家住市区的李先生说,他的孩子曾在连续食用野菜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野菜并非人人适宜
对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肠道门诊主任王骞。他表示,每年春天都会有因食用野菜而中毒的患者,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脱水、酸中毒甚至昏迷等症状。
王骞表示,野菜虽好但不宜多吃,尤其遇到不认识或难以辨别的野菜时,切不可盲目采食。有些野菜与有毒植物很像,误食后会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王骞提醒市民,大家挖野菜时,尽量不要选择化工厂、垃圾场、污水沟等周边区域。野菜尽量不生吃,最好洗净、焯烫后适量食用。另外,对野菜有过敏史,婴幼儿、孕妇以及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不建议食用野菜。
“若市民食用野菜出现不良反应,清醒的患者可以催吐。”王骞说,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