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外出游玩,路过一个村庄。正值傍晚时分,晚霞拖拽着橘黄色的光芒渐渐沉入西山。远处峰峦在夕阳的照射下,显现出朦胧的轮廓。房屋重叠,眼前的风景仿佛一幅恬淡的画作。在我的视线里,一缕炊烟正从农家院里袅袅升起,这样的画面是如此熟悉,瞬间勾起了我久远的回忆。
小时候放学后,我背着书包和伙伴们爬上家附近的山峰。那里有高大的树木、叽叽喳喳的鸟儿,还有摘不完的果子。我们流连忘返,直到暮色降临,远处传来母亲们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
黄昏时分,房屋在光线下显得模糊。而那一缕缕炊烟,总是清晰地伸向天空。如果站在山坡上,正好能看到自家烟囱里有炊烟飘出,心里蓦然就会感到一种知足和幸福。
有时回家晚,走在路上能够看到整个村庄上空都飘着炊烟,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饭菜。烟雾交织,似乎正召唤忙碌在外的人归家。路过邻居二奶奶家,她拄着拐杖立在门口,笑着喊我去她家里吃饭。二奶奶做菜的手艺很好,爸妈不在家时,经常把我送到她家。我笑着摆手,背着书包跑远,身后依旧是温暖慈善的目光。
我那时年纪虽小,却很喜欢这一缕炊烟,并且发现它有着不同模样。
逢晴空朗日,炊烟是拂柳,是舞姿轻盈的少女。它身穿白色纱衣,性格温柔善良,轻快地奔向广阔的天空。如果下了一场雨,空气中湿漉漉的,那预示着这天的炊烟可能会脾气暴躁。
春和景明时,炊烟被一团盎然绿意围绕,仿佛带着刚复苏的生机,是欣欣向荣的样子。草木葳蕤的夏季,炊烟升起时暮色还未降临,因此总是显得踪迹清晰。秋日万物爽朗,这时的炊烟目睹层林尽染的美景,好像也想爬到色彩更浓郁的地方。冬天一场雪过后,炊烟则会成为水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笔。它在一片白色中弥漫,仿佛宣纸上晕开的墨,给人留下深远的意蕴之美。
在寻常人家看来,伴随着一日三餐,炊烟是再正常不过的存在。当我上了学,读了诗,才发现它竟然能够幻化出美妙无穷的诗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在诗中写的这个场景,为真实的乡村生活注入诗意,不管什么时候读起来,总觉得亲近日常。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故乡的那缕炊烟在身后渐行渐远。再次回到老家后,各家各户都已经不再用传统的大锅做饭了。人们生活富足美满,我由衷地为此感到高兴,可仍旧时常怀念炊烟。
炊烟易散,一些珍贵的情感却永远不会蒙尘,那是童年的喜悦和家人之间的温情。岁月之风拂过,一缕炊烟浮起,我身处异乡,却觉得自己从未远走。
恍然间,我似乎又闻到了干柴燃烧的气息和朴素家常的食物香。它们和消散的炊烟一起,再次抵达游子的身畔,温暖寻常琐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