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好奇地询问一对有着30年感情的老姐妹保持友谊的秘诀。
其中一位阿姨笑着说:“管住嘴、稳住心,不该管的事不管,不该问的事不问。”
一句简单的回答,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些能久处不厌的感情,往往都有着清晰的边界感。
1
不要“习惯性越界”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说话缺乏边界感的人。
要么喜欢借着关心之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要么喜欢将所有负面情绪,不分时间场合地倒给别人,让人特别尴尬,或十分郁闷。
成年人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中“习惯性越界”高居榜首。我们身边好像总有一种人,习惯于把打探别人的隐私当成关心,把侵犯别人的边界看成热情。
一位自媒体作者说,自己有一次在机场写稿子,坐她旁边的人一直盯着看。她在不停地写,这人就不停地看。
最无语的是,对方一边看还一边问,“写什么呢”“你是作家呀”“写作能赚不少钱吧”……
一句又一句的轰炸,搞得她特别尴尬,思路都被打乱了,只能被迫停笔。
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说到自己的遭遇,更加郁闷。
她去年回老家跟亲戚聚餐时,随口说了一句“在北京工作生活压力好大”,一位不太熟的长辈听完立刻加了她微信。从此,这位长辈就一直告诫她“还是回老家工作好”,经常给她转发各种家乡的招聘信息。
女孩说,这位长辈好像对自己的生活生出了一种必须矫正的“责任感”,见不得她在外面“受苦”,所以千方百计想让她过上自己觉得“正确”的生活。
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丢失了应有的界限,就很容易造成一些“社交事故”。比如前面那个爱刨根问底的“路人甲”和这个“特别热心”的亲戚,他们不是经常在交谈中毫无顾忌地骚扰别人,就是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样毫无界限的入侵,会给别人带来很多困扰;这样自以为是的关心,会让别人倍感厌倦。
2
越界式聊天,不妥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擅长“越界式聊天”的人,通常会有四大“典型症状”:
第一种是打探隐私——
“你今年挣了多少钱?肯定存了不少吧?”
“我侄儿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咋还不谈恋爱?”
他们通常喜欢用360度无死角的刨根问底,来满足自己的窥探欲和好奇心。
第二种是乱开玩笑——
比如一边当众模仿口吃的人说话,一边哈哈大笑;碰上皮肤黑的人,会自以为幽默地问别人是不是刚从非洲回来。
第三种是提过分要求——
比如让教语文的亲戚“顺便”给孩子辅导作文,让做律师的兄弟“顺手”给自己打个官司。
他们把这些要求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对方拒绝,就会愤然吐槽:“这点忙都不帮,真不够意思!”
最后一种是“热心”建议——
这类人最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家人朋友的工作或生活方式给予“全方位指导”。找什么对象更合适,做什么工作更舒心,什么时候该恋爱、结婚、生子,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纵观这四种喜欢“越界式聊天”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明显的共通之处:
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清晰界限,不知道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要求不该提。
3
懂得分寸感,避免人际矛盾
国画大师黄永玉和作家钱钟书曾经是邻居,两家的距离不超过200米,但他们从不会轻易打扰对方。
钱钟书专心写稿时,黄永玉深知他不喜欢被人打扰,所以即便有时很想找他聊天也尽可能忍住,很少登门。只有在老家的人送来家乡特产时,他才会给钱钟书送去。
为避免打扰他,黄永玉还会事先打个电话,然后把东西送到门口就悄悄回去。而钱钟书想要去黄永玉家拜访时,也通常会先询问对方是否有空,然后再按约定时间前往。
两人比邻而居数十年,虽然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但他们的友谊却延续了数十年。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一定是熟不逾矩,有分寸。
在人际交往中,越懂得分寸的感情往往越长久;越习惯越界的关系,常常越容易分崩离析。
三毛有一段话堪称人间清醒:“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一个人的处世方式和言谈举止,最容易暴露他的层次和素养。口无遮拦的人,通常缺乏自省的认知和习惯;出言不逊的人,往往不懂换位思考,缺乏悲悯的情怀。毫无边界感的人,通常与人一相处,就容易产生是非和摩擦。
适可而止的分寸感最舒适,具有清晰边界的感情最长久。保持边界感最好的做法,无非是做到“四不”——不打探隐私,不乱开玩笑,不过度热心,不过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