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1日
第09版:09

治理“鬼秤”,不能只靠监管

张智全

1.35公斤水果竟然能称出2.1公斤,500克的砝码称出了750克……近日,一种能随意调节物品重量的电子秤频现于市场。记者走访发现,所谓的“鬼秤”竟形成了一条改装、销售的地下产业链。

(据3月20日《沧州晚报》6版)

所谓“鬼秤”是指经过非法改装的电子秤。这类电子秤可以根据需要显示虚假物重,通过密码操作又能恢复正常,令消费者无法识别,因而被称之为“鬼秤”。

“鬼秤”由来已久,相关部门的治理也是不遗余力,但效果始终差强人意,甚至还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究其根源,主要是违法成本过低。现行计量法对使用“鬼秤”的处罚明显偏低,顶格处罚的额度仅为2000元。

如此低额的处罚,相对于不良商家的非法获利而言,造成了客观上的违法高性价比。也正因处罚没有切肤之痛,一些不良商家明知使用“鬼秤”将面临罚款,也因处罚金额不高而乐此不疲,甚至“顶风作案”也在所不惜。

消费者懒得较真的消极维权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商家使用“鬼秤”的任性和嚣张心态。

“鬼秤”虚假称量涉及的交易金额并不大,多为几十元或百余元。由于通过投诉举报或诉讼维权需要提交证据,且程序较为繁琐,一些消费者在知晓自己被“鬼秤”坑害后,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几个小钱不值得费那个劲”,只找商家补足计量或退款了事,而不愿“大动干戈”地将其绳之以法。

消费者“大事化小”的消极作为,无疑会让不良商家使用“鬼秤”时“底气十足”。

不让“鬼秤”横行,就要求监管部门强化执法,对使用“鬼秤”的不良商家保持常态化的惩戒威慑态势,并以个案的查处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不良商家面对没有性价比的违法成本,主动恪守诚信经营商业伦理。

不让“鬼秤”横行,还要求消费者多些“锱铢必较、分毫必争”的维权意识,主动对不良商家使用“鬼秤”坑害自己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

小小一杆秤,一头连着商家的诚信,一头连着消费者的信任,不能任由其蜕变为坑害消费者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鬼秤”。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缺斤少两的“鬼秤”无所遁形。

2024-03-21 张智全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2534.html 1 治理“鬼秤”,不能只靠监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