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爱
“哪个是真蝴蝶标本呢?”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二楼的蝴蝶标本展厅入口处,前去参观的游客站在一幅直径为1.2米的圆形展板前,心中充满好奇:藏在这200多只绒花蝴蝶中的真蝴蝶标本到底在哪里?
这幅名为《蝶海逐浪》的展品是沧州市育红小学师生共同创作的绒花作品。3月14日,沧州市育红小学将《蝶海逐浪》赠送给国家动物博物馆。
绒花,谐音“荣华”,是把蚕丝染色成彩线后,用细铜丝卷成绒条再经过塑形而成的人造花,可以做成花卉、动物等各种造型。
与绒花结缘
2021年,精美的戏曲头饰引起了育红小学副校长朱洪英的注意。“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学校多次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很多孩子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洪英说,唱戏时,演员们戴的头饰中不少是绒花头饰。自此,“让绒花进校园,与戏曲传播交相辉映”的想法在朱洪英心里扎了根。
“当时,学校里没有会制作绒花的老师,也没有专业的绒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来教授相关技艺。有些老师也不太赞同。”朱洪英说。在北京冬奥会“唐花飞雪”系列颁奖礼服的礼帽上,一前一后镶嵌了两朵绒花作为装饰。这让朱洪英坚定了“让绒花进校园”的信心。
没有人传授相关技艺,学校美术组的老师们就自学制作绒花。老师们都是“门外汉”,绒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拿捏得当。劈丝、栓绒、打尖等步骤相当繁琐,老师们就跟着视频一边学一边练。
然而,绒花制作的一些关键步骤,视频里不是一带而过就是直接忽略,老师们只能自己揣摩。幸好美术组的老师专业基础足够扎实,在他们的不断尝试下,半年后,一朵朵美丽的绒花“绽放”了。
“蹭课”的小男孩
老师们熟练掌握了绒花的制作技巧后,当年就成立了非遗绒花社团。在学生们学做绒花前,老师们都先让学生们了解绒花背后的故事,再详细讲解排线、梳绒、栓绒等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朵绒花的诞生,是巧思与匠心的凝聚。绒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无法用机器替代,十分考验学生们的耐心与细心。
拿劈丝来说,一根直径只有三四毫米粗的蚕丝线,要劈成20多根粗细均匀的绒丝。孩子们手不稳,掌握不好力度,光劈丝就得学习一两个月。
“绒花制作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负责教授绒花制作的张丽老师说。
三年级二班的王梓墨因为不够年龄,不能进社团学习。王梓墨被那一朵朵鲜艳的绒花吸引,也想学习做绒花。不能成为社团的正式成员,他就去蹭课。每次非遗绒花社团上课时,总能看到王梓墨的身影。别的学生用材料学做绒花时,王梓墨就瞪大眼睛盯着看,生怕错过每个细节。
学校的非遗绒花社团成立时,李俣霏还在上二年级。一直羡慕姐姐能够参加非遗绒花社团的她足足等了两年,才在四年级的时候正式加入非遗绒花社团。“老师,我太高兴了!我终于也可以学习做绒花了。”上课第一天,李俣霏激动地对老师说。
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邀约”
2023年,由中外学者参加的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沧州开班,其中就有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参加。
在中外文化交流环节,育红小学非遗绒花社团的学生们向中外学者们展示了绒花的制作过程。捻、滚、扭……在学生们熟练的操作下,一朵朵象征坚贞友谊的荷花在中外学者们眼前绽放。此外,学生们还用英语流利地向外国学者讲解绒花的历史和制作方法,努力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赢来各位学者的阵阵赞叹。
当天,育红小学的师生为每位学者送上了一只绒花蝴蝶。一只只惟妙惟肖的蝴蝶,吸引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注意。国家动物博物馆一位负责人仔细观看绒花蝴蝶后对朱洪英说,如果这些蝴蝶按照仿真标本制作的话,他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博物馆中展览。
这个消息让孩子们无比兴奋。为了让绒花蝴蝶早日“飞”进国家动物博物馆,非遗绒花社团的师生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绒花蝴蝶更逼真。
160多天后“飞”出216只蝴蝶
为了做出逼真的“蝴蝶”,老师们除了上网查找资料,还买了30多本书学习,了解每一种蝴蝶的形状、颜色、纹路等。
非遗绒花社团的老师们把美术办公室改造成“工作室”。他们把所有的办公桌连成一排,在十几米长的桌子上摆放了各种制作绒花的工具。
屋里光线不够亮,老师买来了专业的台灯照明。蝴蝶翅膀太小看不清楚,老师们又买来放大镜夹在台灯上。制作绒花蝴蝶需要大量的绒棒,学生们就在课余时间,和老师一起劈丝做绒棒。
如何让天然蚕丝呈现出蝴蝶身上那炫目的光彩,老师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搓好的绒条用夹板夹平后,虽然也会有光泽,但比起真蝴蝶来还是逊色不少。有的蝴蝶翅膀在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何排线,怎么绘制花纹……为了让每个细节更完美,张丽、卞杰、龚秀婷等美术老师想尽办法。
“学生们经常出主意,虽然有的想法很幼稚,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灵感。”张丽说。经过非遗绒花社团师生们5个多月的努力,由52个品种、216只绒花蝴蝶组成的《蝶海逐浪》终于完成了。
在216只蝴蝶中,有一对金斑喙凤蝶,是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点名让师生们制作的。金斑喙凤蝶十分稀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蝴蝶翅膀上光彩夺目的翠绿色鳞片和弧形金绿色斑带十分漂亮。它的翅膀颜色和花纹是最难做的。张丽说,5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做出3个版本的金斑喙凤蝶,最终从中挑选出还原度最高的版本放在作品中。
“飞”进国家动物博物馆
3月14日,育红小学非遗绒花社团的师生们带着《蝶海逐浪》来到国家动物博物馆。当蒙在展板上的围布掀开时,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出了惊叹声。
就在众人围在展板前端详那些栩栩如生的蝴蝶时,一位工作人员突然跑开了。不一会儿,那位工作人员举着一只真蝴蝶标本跑来,将蝴蝶标本放在了绒花蝴蝶中。“以后,我们国家动物博物馆又多出了一处打卡墙。前来参观的市民可以找一下,到底哪只才是真的蝴蝶标本。”这名工作人员笑着说。
结果,有位游客兴致勃勃地站在展板前找了3次,都没找到真正的蝴蝶标本。
站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内,看着一只只绒花蝴蝶,育红小学非遗绒花社团的师生们既激动又兴奋。“我要和哥哥、姐姐一起来看《蝶海逐浪》。我要让他们看看,我和老师同学做的绒花蝴蝶‘飞’进国家动物博物馆了。”四年级五班的夏骏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