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第05版:05

在全国鼓王大会上,来自任丘的30多名鼓手铆足劲,敲出了喜悦,敲出了气势。他们中有师徒,有夫妻,有母子……

鼓手

本报记者 李小贤

任丘大鼓现身全国鼓王大会

大家敲得真带劲 杜江云 摄

“咚咚咚、咚咚咚……”3月17日晚上8点,任丘市北汉乡前桐梨村又响起气势磅礴的鼓声。

村民李玉和同伴们正围着一面直径约为1.8米的大鼓,挥动鼓槌,配以镲、铛铛等传统民间乐器,将任丘大鼓的雄浑与豪放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玉参加了3月9日的全国鼓王大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她仍很激动。当时,她与任丘的30多名鼓手一起参加展演,老中青三代,敲出了喜悦,敲出了气势。

女鼓手带着15岁儿子“上阵”

3月9日,“春到万家——全国鼓王大会”集中展演活动在石家庄举行。由38名鼓手组成的任丘大鼓队精彩亮相,与其他12支代表队一起为观众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任丘大鼓体积大,鼓面直径约2米,用整张黄牛皮精制而成,用铁钉1600余枚。任丘大鼓鼓重音厚,当大鼓擂动时,声如狮吼龙吟,势如万马齐奔。

当天,来自任丘的鼓手们服装整齐,精神抖擞。连身转、下蹲转、马步跳跃等高难度动作让人赞叹不已,恣意飞扬的无限张力令人热血沸腾。

一曲终了,鼓手们仍意犹未尽。“我儿子跟我说,太激动了,他还没敲过瘾呢。”李玉说。

李玉和儿子李少博都是参加全国鼓王大会任丘大鼓队的成员。李玉敲鼓,李少博打镲。虽然分工不同,但母子俩都格外兴奋。

李玉,今年37岁,“鼓龄”已有10年。她曾和其他鼓手将任丘大鼓带到了央视的舞台上。“我初学鼓时,村里有几位五六十岁的女鼓手。她们手把手教我识鼓谱,敲大鼓。”李玉说,逐渐地她也能上手敲大鼓了。

李少博小时候就跟着李玉去敲大鼓,对大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时,他便跟着李玉等人学习。

李玉敲大鼓时,李少博和其他孩子就在一旁用鼓槌或树枝敲轮胎,记鼓谱,练节奏。

大鼓被架子架起来有1米多高。当时,年龄小的李少博就站在板凳上去敲。

李少博和一些孩子敲大鼓时,李玉等人就会为孩子们打镲、敲铛铛等。而李玉等人敲鼓时,李少博等人又会给他们配乐。

“敲大鼓很带劲,会让人上瘾。每次敲完鼓,我就感觉神清气爽。有村民说,‘有段时间听不到你们敲鼓,吃饭都不香了’。而敲大鼓也成了我和儿子之间最好的亲子活动。”李玉说,有时在家里,她会和儿子一起拍大腿、拍桌子,练习鼓谱。

38岁的吴艺芳和15岁的李俊默也是这支任丘大鼓队中的一对母子。他们和李玉是邻居,平时经常一起训练。

两年前,前桐梨村利用假期时间,组织人们学习敲大鼓。吴艺芳也加入其中。

吴艺芳说:“我是在儿子李俊默的带动下学习敲大鼓的。李俊默从七八岁开始学敲大鼓,我经常在一旁看、听。那厚重的鼓声让人心潮澎湃。”

“看别人敲大鼓和自己上手敲大鼓,感受是不一样的。”吴艺芳说,自己敲,能释放压力。一段大鼓敲下来,会让人畅快无比。

这次吴艺芳去参加全国鼓王大会,心里有一定的压力,担心会出错误。李俊默还鼓励母亲,放开了,尽情去享受大鼓的乐趣就行。

在这届全国鼓王大会上,李玉、吴艺芳等6名女鼓手共同敲响一面大鼓。

随着渐入佳境,吴艺芳早没有了忐忑,有的只是激情。

鼓王大会上的“夫妻档”

在这支任丘大鼓队里有母子也有夫妻。刘亚娟和李志就是一对夫妻。

“去参加全国鼓王大会时,我们敲出的是我家三代人的心声。”今年45岁的刘亚娟说。

刘亚娟的公公喜欢敲大鼓,年轻时就经常在村委会和别人一起敲大鼓。刘亚娟和丈夫李志同样为任丘大鼓着迷。耳濡目染下,刘亚娟的两个儿子也喜欢上了敲大鼓。

刘亚娟的家位于村边,一家三代人又非常喜欢敲大鼓,村里便将一面大鼓放在了她的家中。

刘亚娟和丈夫李志细心地保管着这面大鼓。闲暇时,刘亚娟的家中总会聚集很多村民。敲鼓的、看鼓的……一群人都乐呵呵的。

“敲大鼓是一个集体活动,人少了根本玩不起来。”刘亚娟说,任丘大鼓个儿大,可由多人同时敲击。

刘亚娟说,我们村大鼓队队长克联合会组织大家训练,或在群里发鼓谱,让大家练习。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学习敲大鼓,现在村大鼓队成员也越来越年轻化。

任丘大鼓敲起来很耗体力。来敲鼓的人多,大家就轮替着敲。他们经常会在户外敲大鼓,可到了冬天,户外天气寒冷,他们就“转战”到刘亚娟家的车间里。

这次去参加全国鼓王大会,刘亚娟和李志出发前,家人就对他们说,你们好好敲,敲出任丘大鼓的精气神。“我们家三代人对任丘大鼓都有很深的感情。有时,我们也会三代人一起敲任丘大鼓。这就是一种传承吧。”刘亚娟说。

在全国鼓王大会现场,克联合为大家拍摄了很多视频发到了微信群中。刘亚娟把视频下载下来,分享给家人看。

“敲大鼓需要团队配合”

任丘大鼓源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起初,任丘大鼓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示而孕生。后来任丘大鼓逐步演变成逢年过节、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庆典方式。

任丘大鼓为欢乐之鼓、神奇之鼓、和谐之鼓、雄风之鼓。2006年,任丘大鼓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任丘市文化馆馆长金洁告诉记者,任丘大鼓讲究协调得当。当大鼓进入状态时,佐以镲、铛铛等传统民间器乐随之合拍,更加烘托出大鼓的雷霆之韵、雄浑之情、奔放之趣、整体之美。

66岁的李连生是这支任丘大鼓队中最年长的一位成员。李连生家住任丘市辛中驿镇前台基寺村,从12岁开始学敲大鼓、铛铛等。

随着练习,李连生对节奏的把握越来越强。他敲铛铛时,干脆不拖泥带水。在很多活动中,他负责敲铛铛。因为敲铛铛的技艺不错,他还被附近的鼓手称为“铛铛王”。

这次去参加全国鼓王大会,李连生成为敲铛铛人员之一。“铛铛是铜制的,别看体积小,但声音清脆,极具穿透力,它与鼓声要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敲大鼓需要团队配合。”35岁的女鼓手李骞骞说。李骞骞从小学习敲鼓,技术还不错,心理素质也强。

李骞骞的手上有两个伤口,是敲鼓造成的。李骞骞告诉记者,很多鼓手手上都有这样的伤口,“很多时候,他们敲鼓尽兴时,伤口流出了血,血迹留在了大鼓上,自己都不知道。”

不管工作多忙,到了村里集中训练的时候,她都会抽时间去参加。“不练习,就怕跟不上了。”李骞骞说,平时,她也会带动身边的朋友去敲大鼓。大家相互配合,让鼓声、动作更加协调。

90后女鼓手卢伟藏练习敲鼓两年,从一开始怕学不会丢人,到现在敲鼓时自信满满。

女鼓手张宪为了和大家配合更默契,除了一起练习敲鼓,还趁工作不忙时,在办公室里用笔敲桌子练习。

……

当天,他们不仅亮相全国鼓王大会,还参加了文化惠民演出。

鼓声、呐喊声震耳欲聋。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强烈的感染力让周围的观众们也陶醉其中。有观众说,这大鼓,听起来真带劲。

直到中午12点半,任丘大鼓队才结束了表演。当时,他们已经很累了,可是心里却格外满足。

免费教 促传承

“自从得知要参加全国鼓王大会,我们就开始挑选鼓手。一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将付家村、前桐梨村、前台基寺村等村的部分鼓手组织了起来。他们中有不少曾跟我学过敲大鼓,技术不错。我们经常在一起敲大鼓,配合也默契。”56岁的崔德路说。

崔德路是任丘市石门桥镇付家村人,任丘市级非遗任丘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他11岁便开始跟着村里的鼓手们学敲大鼓。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过。

多年前,有人找到崔德路学习敲大鼓。崔德路也不吝啬,免费教。任丘大鼓从鼓槌的舞动,敲击的位置、力度,到鼓手之间的相互配合、轮转换位都有讲究。崔德路认真地教他们。这些年,除了任丘的大鼓爱好者,还有肃宁、河间等地的大鼓爱好者跟他学习。

“在全国鼓王大会上,和我一起敲一面大鼓的5名男队员都跟我学过。”崔德路说,平时不忙时,他们也会将大鼓带到宽阔、不扰民的地方去敲。他们还会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这次参加全国鼓王大会,崔德路感觉不错。大家配合很默契,现场的观众也非常热情。有队员对崔德路说,有机会他们还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参加全国鼓王大会的这支队伍成员涵盖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这些鼓手对任丘大鼓都心存热爱,也在为任丘大鼓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任丘大鼓作为河北省级非遗,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不断传承。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利用假期去学习任丘大鼓,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金洁说。

2024-03-19 本报记者 李小贤 在全国鼓王大会上,来自任丘的30多名鼓手铆足劲,敲出了喜悦,敲出了气势。他们中有师徒,有夫妻,有母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2249.html 1 鼓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