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今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提出,要确保中小学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和望远,缓解视力疲劳。
(据3月15日《沧州晚报》2版)
生活中,有时就能看到戴眼镜的小小身躯,一些学校和班级里的“小眼镜”也不少。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相比前些年的摸底调查数据,近视防控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防控形势依旧较严峻。
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够,休息放松保障不足。实践证明,保障好学生的课间户外活动,可及时缓解视力疲劳、降低视力受损,对于防控学生近视,必要且紧要。
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的“量”,一定要足够。要打破“确保学生安全”“耽误课程进度”等错误认识。学校、家长不能片面地理解校园安全稳定,忽视了老师学生的休息权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
有了充足的课间时间,关键还在于如何用好。现实中,有的地方和学校,尽管安排了较充足的课间活动时间,但学生们实际上更多是被“圈定”放松、限制活动。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单位等需要未雨绸缪,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拿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放松方案”。严格要求学生完成眼保健操之后,应当允许学生个人或多人,到户外去放松、望远。另一方面,要强化户外安全管理和日常安全教育。让学生从内心重视安全、主动配合放松。同时,安排好人手加强室外安全值守与隐患排查,给学生快乐、放心活动创造好条件。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用足用好30分钟大课间,让学生可以安心、舒心、开心地休息放松,是对孩子和家庭负责,也是为社会未来发展助力。严格落实,坚决纠偏,优化管理,家校社协作,才能保障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