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8日
第03版:03

东光籍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因病在北京去世

她让沉睡3000年的殷商大墓重现人间

本报记者 张倩

郑振香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 (资料图片)

妇好雕像

妇好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因病于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郑振香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5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

郑振香主持挖掘的妇好墓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传奇风采,也让一段沉睡3000年的殷商历史重现人间。她与人合著的《殷墟妇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铜器》等,深化了殷商研究。她曾获颁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纪念章。

多年来,沧州人为郑振香的卓越贡献感到自豪和骄傲。得知郑振香去世的消息后,很多家乡人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

东光姑娘的

“不怕”

1929年10月,郑振香出生于东光县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曾就读于著名的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回到东光工作。

郑振香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兄妹五个都上过学,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后来,东光沦陷,三个哥哥因为拒绝接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先后选择了辍学。父亲和兄长们的学问品行,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说,家庭的影响和战争的磨砺,让她从小就有不同于一般女孩子的勇敢和坚定。

抗战胜利后,郑振香考上了天津第一师范,并于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深造。

受家庭环境影响,郑振香喜欢历史。当年,她本来想报考历史系,但历史专业是北大的顶尖学科,特别难考,她自己也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她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难度相对较小、在当时属于新兴专业的博物馆专业。

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博物馆专修科被取消,合并到了历史系。当时,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表示,新来的同学既可以学历史专业,也可以学考古专业。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郑振香放弃了最初梦想的历史专业,选择了当时极少有女性涉足的专业——考古。

曾有人问郑振香:“你一个姑娘家学考古,独自一人看到那些骨头不害怕吗?”性格泼辣豪爽的她这样回答:“不怕!在我看来,这些骨头就跟陶罐一样,没什么。”

考古一线

坚守40年

1954年,郑振香本科毕业,留校担任助教,并于次年开始攻读北大考古专业研究生。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让她选择了以商周考古为毕生的研究方向。

1959年,而立之年的郑振香研究生毕业。在那个年代,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谈婚论嫁的年龄。本来可以留校任教的郑振香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以主持发掘山顶洞人化石而闻名天下的史前史专家裴文中教授说过的一句话:“20岁到40岁是一个考古工作者下田野的黄金时期。”

郑振香毅然选择到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当年便去了洛阳考古队任队长,并于1962年到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任副队长。

从此,她经历了各种风雨,直到2002年因老伴行动不便,才离开了考古一线,算起来整整40年。

“考古人不下田野,好比唱戏的不上舞台,不可能做出成绩。”这是郑振香恪守一生的信念。

在安阳埋头考古40年,郑振香几乎跑遍了殷墟的每一寸土地,对那里的遗址布局了然于胸。正是这些经历,让她面临妇好墓发掘的重大机遇时,表现得非常自信、专业、果断。

“你好”,

女将军妇好

1975年冬,安阳小屯村西北角的一片高岗地被列入平整工地的范围。为防止殷墟遗址遭到破坏,时任考古队队长的郑振香立即带领考古队赶到现场。通过探杆钻探,在紧挨着一片棉花地的土层下,竟真的发现了夯土建筑的痕迹。经过申报审批,郑振香和丈夫陈志达、著名考古学家张之恒等人,于次年春天组成考古队,带人分头展开挖掘。

1976年5月16日,是中国考古史上值得记录的一天。当天,郑振香带领的考古队在安阳小屯村西北角的一片高岗地进行挖掘工作。当考古队挖掘到5米多深时发现全是硬土,再挖下去地下水就要渗出来了。大部分人准备放弃,而郑振香坚持继续挖。她认为夯土显露出来不符合常理,必须弄个水落石出。探到8米深时,铲子终于带出了令人惊喜的红色漆皮……

就是这关键性的一铲,让一座沉睡3000多年的殷商大墓慢慢露出真颜。

妇好墓进入全面挖掘阶段后,考古队发掘出的一个5米多长、近4米宽的大坑里,冒出了泉水。郑振香当即决定:一方面派人找水泵;一方面依照中国最原始的方法,架起辘轳往上淘水。当年参与过考古挖掘的工作人员说,那时候,带领80多人的突击队在现场加紧挖掘的郑振香,就像一位战场上的女指挥员,镇定自若。

可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这座神秘大墓的主人,正是一位真正的女将军。

这是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葬,先后出土了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其中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青铜器有468件。三联甗、偶方彝、大铜钺等珍贵文物相继现世。过去只停留在甲骨文中的商朝王室生活,突然变得真切起来。妇好墓的发现,被列入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

郑振香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妇好墓在考古学上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完整性和唯一性。上世纪30年代,殷墟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曾遭盗掘,因此人们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作为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墓。

妇好是甲骨文中屡见的名字,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生前曾主持祭祀,并多次带兵出战,无一败绩,地位显赫,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女将军,深受武丁的宠爱。妇好过世后,被追谥为“辛”。武丁出于对她的思念,破例把她的墓穴建在了宫殿区,以便能时刻陪伴她。

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特展,名为《王后·母亲·女将》,概括了妇好一生的三个角色:一国之后是她的社会角色;母亲是她的家庭角色;巾帼英雄是她的历史角色。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甲骨器、陶器等文物,在全国各地展出,受到很多人关注。

家乡人

为郑振香感到骄傲

长达40年的坚守,郑振香的发掘成果远远不止一个妇好墓。

1989年临近退休时,郑振香还带领团队,在安阳小屯村东发现一处大型建筑群。经证实,这是商王武丁为其父小乙所建的宗庙基址。后来,这一发现被列入“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郑振香曾先后参加洛阳烧沟、郑州二里冈、汉河南县城等遗址的发掘,以及晋南垣曲、平陆地区的田野调查,还曾参加了云南省滇东地区的民族学调查。任洛阳工作队队长期间,她参加了洛阳王湾等遗址发掘,并组织编写了《洛阳发掘报告》。

郑振香主持发掘的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郑振香对殷墟考古和殷墟遗址的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主持或参与编写了《殷墟妇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青铜器》《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安阳小屯》等重要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表示,郑振香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是考古学家的杰出代表。

“这么伟大的考古学家是咱沧州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先生永垂千古!”“郑振香先生的去世令人悲痛,家乡人民永远怀念她。”接受采访时,很多沧州人对郑振香的去世感到悲痛,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

2024-03-18 本报记者 张倩 东光籍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因病在北京去世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2136.html 1 她让沉睡3000年的殷商大墓重现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