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的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人口近3亿;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约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据将达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建设适老化医疗机构需硬件软件齐发力
医疗卫生行业与老年服务密切相关,老年照护是重要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表示,目前,老年人在医疗机构就医还有很多的障碍和不足,建议出台量化的适老建设标准,针对老年病制定相应的服务定价机制、建立统一收费标准等,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看病的体验。
记者:据您了解,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特别是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在老年病科方面的建设是什么状况?
李浩: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科室服务于老年群体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在我国,老年病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老年病科在全国医疗机构的开设、床位数的设置远远供小于求。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这样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陆续出台文件,促进解决老年病防治和科室设置问题。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各中医医院要设置老年病科并作为独立科室进行建设和管理,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20张,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30张。
相信随着支持文件的陆续落地,老年病专科的设立可以跟上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需求激增的速度。
记者:老年病科的设立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李浩:基于老年病的复杂性,这一学科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形成合力。以望京医院今年开设的老年病科为例,由来自急诊科、综合科、重症监护室、脾胃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新的团队。对于医生而言,在有专门科室的一技之长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储备,成为“多面手”。老年病科对医生和整体团队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汇聚过来后,还需要通过临床进修获得综合性更强的知识。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专业侧重点,掌握单项优势。
居家适老化改造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如何为适老化改造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不能仅靠单一公共财政的投入,也不能简单交给市场解决,要引导和发动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这件事可以探索:将部分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
记者:近几年,您特别关注适老化改造的问题,春节期间还去过北京的一些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开展实地调研。目前的适老化改造与需求之间有何差距?
孙洁:适老化改造是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民主监督的5年计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中国之前是一个人口结构比较年轻的社会,所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制度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准备没有那么充分,很多都比较滞后,还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进程,满足不了老年人对生活环境宜居的需求。现在,跟老年人相关的衣食住行等等环境都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
记者:您在调研中具体发现了哪些问题?
孙洁:如何为适老化改造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当前适老化改造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巨大,在当前情况下,仅靠单一公共财政的投入难以负担。另一方面,简单交给市场解决适老化改造,不符合现在未富先老社会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
现在,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改造的主体、内容、对象、需要的资源和运行机制不是很清晰,政府、企业、家庭对“开展适老化改造”这事还在摸索中,很多还处于观望状态。
这几年,适老化改造的进度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适老化改造的理念了解不够,对改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对如何开展适老化改造、各自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也缺少共识。
记者:要解决资金支持问题,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孙洁: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适老化改造。在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和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可以通过政府的基本补贴引导多方资金的投入,采取政府补助、家庭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改造对象的意愿和需要,增加改造项目和内容,开展局部或全屋适老化施工改造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要。
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仅覆盖上门护理服务,涉及提升家庭养老能力的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租赁等内容尚未纳入保险范围。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全面开展和补贴范围的扩大过程中,探索将部分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纳入保险范围。
养老机构适老化升级需留住基层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表示,碍于传统观念以及机构养老相对较高的收费标准,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她认为,失能失智老人缺乏科学照护的根源在于基层专业人才缺失,建议完善薪酬评定调级机制,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记者:失能失智老人缺乏科学照护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培养和留住养老方面的专业人才?
张金英:根源在基层专业人才的缺失。原因很多,如职业本身高强度的工作量对从业者身心的考验;社会对职业的认可度影响个体从业的意愿;低就业门槛、低待遇与晋升通道的狭窄等等。
要培养和留住养老人才,首先应当鼓励各级各类高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队伍。还要完善薪酬评定调级机制,制定职称评定标准,出台社会福利、积分落户等激励办法,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如何在养老的同时还能“享老”
我国的养老事业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还要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随着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在养老的同时还能“享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建议。
老年旅游是银发经济的潜力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金永伟认为,老年人旅游市场近年来逐渐活跃,但现在旅游市场对老年人来说有一条“数字鸿沟”——不少公共场所和景点缺乏便捷的适合老年人预约、购票、入场的非数字化手段,民航、铁路、酒店、旅游出行平台等缺乏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模式。建议全国各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景点等公共旅游消费场所,除节假日和场馆接待人数饱和的情况外,一律免除线上预约制度,设置老年游客专门入场通道,60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通行”。
据北京青年报
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