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5日
第04版:04

“揍嘛”“赏晕”“不落忍”“于理外”“多咱”“打破碎”……沧州学者孙建——

沧州话讲述《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沧州故事

本报记者 祁晓娟

“铁狮子一哭就长锈,清风楼一吹就满楼,大运河一开船就走,纪晓岚一张嘴就乐了神州。大家好,今个咱们接着说《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沧州事儿……”

3月13日,在安静的工作室里,孙建开始用沧州话录制《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沧州故事。

孙建不仅用沧州话讲故事,而且他挑选的这些故事大多发生在沧州。

“讲得老好了”“乡味浓浓,听着沧州话纯正亲切”“真是把纪晓岚笔下的沧州故事讲活了”……听到大家的好评,孙建的信心更足了。

“这些沧州故事是一笔宝藏”

孙建讲的这些沧州故事来自于《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以笔记形式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小说,它在清代的大量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阅微草堂笔记》共有故事1200则,其中关于沧州的故事有近400则。

在孙建的眼中,这些沧州故事是一笔宝藏。

孙建是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他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多年。他和几位朋友把《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沧州的故事挑选了出来。

“纪晓岚是沧州人,清代的学者、文学家。”孙建说,这些故事中包含了“沧酒”“南川楼”“大运河”等众多沧州元素,还讲述了沧州人行侠仗义、孝老爱亲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书里都是文言文,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这项工作,孙建早已经完成了。

如何能让更多的沧州人了解、喜欢这些故事呢?

最开始时,孙建计划把这些小故事配上插图,加上注释,再请人朗读一下,发在“芦家园村史馆”公众号上。这样大家既能阅读,又能收听。

但是,这些文章和音频并不吸引人。“如何让大家既爱看,又爱听呢?不如我用沧州话把这些小故事讲讲试试。”孙建合计着。

孙建是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从小说着地道的沧州话长大。“我寻思着没有那么难呢?”结果,他发现这项工作还真不容易。

故事要讲得“好听”

孙建把已经“翻译”成为白话文的小故事再“加工”成沧州话讲出来。一个故事最长的有16分钟,最短的有7分钟。

讲故事,不能照本宣科,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孙建还设计加入一些“段子”。这些“段子”是沧州人熟知的村名地名,也有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故事更加贴近沧州百姓的生活。

比如,有一个故事的开头说,在沧州海边原来有不少煮盐的地方,叫“灶泡儿”。孙建告诉听众,直到现在,沧县还有一个村的名字叫“灶泡儿”,只不过灶改成了肥皂的皂,泡改成了土坡的坡。但当地人还是习惯叫这个村“灶泡儿”。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个他和沧县崔尔庄镇丁一士的故事。纪晓岚从小就认识丁一士。丁一士武术练得好,但他仗着自己武功好,不可一世,最后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而付出了惨重代价。纪晓岚在故事最后总结道:“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孙建抛砖引玉,先给大家讲了崔尔庄镇的丁家擅长做奇美香肠的事儿。“顺便给大家讲了讲沧州的美食。”孙建告诉记者,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大家听起来更有兴趣。

“录音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孙建说,他得一句一句反复琢磨。“虽然我小时候说沧州话,但是从上学到工作,还是普通话说得多。我经常说着说着沧州话,调就跑了。”

“跑调”就导致孙建录制起来经常中断。“我再把自己的语调‘拽’回来。”孙建说。

孙建初试牛刀之后,好评如潮。他信心倍增。他一般会选择早上或者晚上,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录制。

“很少有一遍成功的,一般要录两遍,甚至三遍。”孙建说,讲故事的时候,语气也很重要。它必须符合文章的节奏和语境。“我就慢慢找感觉,讲得太快不行,太慢了也不行。”

在录制的过程中,孙建不能中断。“中断了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我如果打磕巴了,就再录一遍。”孙建说,整套流程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老俗话帮了大忙

孙建等人从2022年开始,收集、整理、探究一些有意思的沧州老俗话。

孙建说,这些沧州老俗话集合了众多热爱沧州文化的人的智慧,现如今,已经衍生出了沧州老俗话日历、书签等文创产品。

“当院”“皮儿精”“打破碎”“揍嘛”……这些沧州老俗话常常挂在沧州人的嘴边,一辈一辈传下来,对沧州人来说很是亲切。

两年的沧州老俗话收集整理工作,让孙建用沧州话讲起故事来得心应手。

比如,纪晓岚写了一个沧州倔老头刘果实的故事。刘果实不仅学问高,还人品好。他年纪轻轻的就辞官回家教书,跟其他的老师不一样,专收家里“过不下去”的,没钱“把济”孩子上学的。

“在这句话中,我就用到了两个沧州老俗话。”孙建说,比如“过不下去”“把济”都是沧州的俗语。

比如,除夕那天,孙建选择用沧州话讲了纪晓岚笔下南川楼下好沧酒的故事。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狠狠地夸了一下家乡酒——沧酒。孙建在讲故事的时候说,沧酒的存放条件忒“巧奇”——怕冷怕热怕湿,简直是瓷做的——碰不得摸不得。沧州老俗话“巧奇”,有奇怪的意思。

很多沧州老俗话在孙建的讲述中出现频率很高。比如“揍嘛”,在孙建讲故事时多次用到,意思是干什么。还有沧州老俗话“不落忍”的意思是不忍心、过意不去的意思;“赏晕”是指饮食可口,吃完了之后,非常舒服;“于理外”“于了外”,指不遵守规矩;“打尖”,指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会儿,吃点儿东西;“多咱”,是什么时候的意思;“打破碎”,指一件事本来应该能办成,结果经人说了一些败坏的话,最终没成……

讲故事的时候,孙建把很多表达时间的词用沧州老俗话来说。比如,早晨要说“早侵”;午后要说“过晌火”;傍晚要说“晚半晌儿”;晚上要说“后哄”;昨天要说“夜了个”……

“我是纪晓岚的粉丝,听着这些用沧州话讲的故事太亲切了。”一位忠实的听众说。

“听这些故事里的沧州老俗话,就像听一位认识很久的朋友跟你说话一样。”一位听众说。

有的时候,大家还会给孙建提意见。

比如,一位热心听众对孙建说,语气词的发音不“地道”。孙建也会根据大家的建议,及时调整语气词,把这些沧州故事讲得更加“纯正”。

“定场诗”

现如今,孙建用沧州话讲《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沧州故事,已经讲了40多个。

除了孙建,还有很多人参与了这项工作。比如,负责画插图的是李忠智。“画一幅插图,虽然费时间,但效果好。大家能看到质量非常高的图片。”孙建说。

除了音频、原文、图片,还有小故事的注释。孙建也特别感谢洛阳的孟建华。孟建华一直致力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帮孙建完成了注释的修订工作。

现如今,孙建在讲故事之前,加入了一首定场诗:铁狮子一哭就长锈,清风楼一吹就满楼,大运河一开船就走,纪晓岚一张嘴就乐了神州。“加入定场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孙建说。

今年,孙建计划把这些故事编成书,书名就叫《阅微识沧州》。

(本版图片由孙建提供)

孙建用沧州话讲“好听”的沧州故事

2024-03-15 本报记者 祁晓娟 “揍嘛”“赏晕”“不落忍”“于理外”“多咱”“打破碎”……沧州学者孙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1838.html 1 沧州话讲述《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沧州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