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4日
第15版:15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张伟 摄影报道

人欢“马”跳跑起来

泊头小竹马:

陆忠章

整装

待发

小竹马表演

陆忠章(左一)在作示范

泊头小竹马

泊头小竹马又称“跑竹马”“十二竹马”,是泊头流传的民间花会表演之一。 2009年,泊头小竹马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称“跑竹马”“十二竹马”,是泊头流传的民间花会表演之一。

2009年,泊头小竹马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泊头小竹马

以竹制“马”,人骑“马”背,人欢“马”跳……擎灯扬鞭、喜气洋洋的人们欢快地“跑”起来……

小竹马是在泊头流传了百余年的新春佳节必备歌舞。它以独特的道具、载歌载舞的形式赢得百姓喜爱。

在位于泊头市区新华街的一个广场上,10余名精心装扮的小竹马表演者,将竹马固定在身上。他们手持马鞭,肩背花瓶,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竹马代表性传承人陆忠章的指挥下,做出侧身打马、扬鞭催马等各种动作。那姿态就像是真地骑在马上一样……

1

由“十二相”演变而来

“表演小竹马时,不管是打马,还是扬鞭,演员上身始终要保持端正,迈小碎步搓地行走,双脚不能离开地面,要通过脚底板和地面的摩擦,使背瓶里的花束自然抖动,给人春风吹拂的感觉。”陆忠章说,因此,大家伙儿常说“三天磨坏一双鞋”,可见小竹马表演对双脚动作的严格要求。

相传,泊头小竹马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彼时,运河漕运非常发达,泊头作为古驿站、码头,常有南方商船来往、停泊。冰封季节,无法返乡的南方商船滞留于此,被人们称为“打冻船”。春节期间,“打冻船”的南方客商将流传于南方的花船表演技艺,传授给了当地居民,并在春节祭祀活动中表演。

后来,泊头民间艺人受戏曲中“跑马”表演的启发,改革了花船表演,用纸、竹篾等材料,裱糊成十二属相的模型,称为“十二相”。表演者将其套在身上,跟在花船后面做出各种动物的动作。

“在后来的表演中,老艺人们又减去其他属相的造型,只保留了‘马’的形象,表演也不断更新,形成了现在泊头特有的小竹马。”陆忠章说。

小竹马最早的表演内容来源于传统戏曲故事,如《水泊梁山》中的“三打祝家庄”等。表演者身穿传统戏曲服装,装扮成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手持马鞭,身“骑”竹马,庆祝胜利。他们不但要做出规定动作,表情、风格还要符合戏曲人物的性格特征。

伴奏乐一般以《水泡子》开头,后跟《桃园令》《备马令》等,唢呐、堂鼓、铙钹、大锣等为主要乐器。

现代传承人将一些现代化元素融入到小竹马表演中,把服饰也改成简洁的民间舞蹈服饰,并将戏曲油彩妆改为现代彩妆,同时还在传统的场地表演上,增加了舞台表演的风格,增强了小竹马表演的艺术性,用老艺人的话来讲就是“越来越好看”了。

2

除了表演,还有匠心

耄耋之年的陆忠章是泊头市戏曲群艺协会会长,年轻时做过电工、木工。由于喜欢戏曲,自幼就参与小竹马表演。为了传承小竹马艺术,心灵手巧的他曾自己扎制了8个小竹马,带着青少年们在新华街上表演。后来,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在泊头市人社局退休的张凤,很快就成为小竹马队的成员,并担任队长。她还招呼亲戚朋友一起来参加活动。

“咱们的表演分跑马和武打两个部分,一般以二龙出水、单篱笆花、跑圆场为出场队形。行进过程中,又有龙摆尾、双排队、双篱笆花、长虫蜕皮、剪刀股、四门斗等多种队形。”张凤说。

单篱笆花就是演员排成一队入场,在行进过程中两两相对,相互交叉走场。跑圆场是所有演员排成一队,在入场口鱼贯而出,并自动跑成一个规矩的圆形。

张凤开心地说:“这种出场方式也有打场子的意思,场子打得越大,就越能给我们提供更大的‘舞台’,小竹马就跑得更欢了。”

“要想把小竹马表演好,道具制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陆忠章说,先用铁丝弯成马的轮廓,再用竹篾扎出马的骨架,竹篾之间用纸捻缠扎固定,再糊上一层白宣纸,用彩纸剪成细条,一层压一层、细细密密地贴在马身上代表马的鬃毛。

制作马头比较费事,要想做得逼真,一定要扎得细致,眼睛要画得传神。制作马嘴时,先将纸弄皱后做成上下唇,再用红纸做成舌头。最后,将马头、马身固定在一起,在马的下半部分围上白布,画上马腿。这样,一个漂亮的竹马就做好了。陆忠章说,“我们做竹马都是成‘马’在胸的,不然,做出的竹马很难形神兼备。”

3

老骥整装仍待发

“这背甁和腕手,也就是花瓶和马鞭也是有讲究的。”在表演队负责摄影的张连生说,背瓶由18块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玻璃组合成。演员双肩背着,就像是背着一个插满鲜花的漂亮花瓶。两个背瓶相对合成一个完整的六角花瓶。表演时,花瓶里有燃着的蜡烛,在晚上表演时,烛光摇曳,花影舞动,煞是好看。这些道具的制作,都是陆忠章和演员们一起完成的。

在陆忠章的家里,表演完的演员们正在收拾服装道具。“这些服装要洗好晒干后存放,还要喷上酒精防潮。”张凤说,“每年就这么几个重要的节日需要‘盛装’表演,所以说穿上行头,大家伙儿别提多高兴了!”

“是呀!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大家装扮好行头出去‘踩街’,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六,这样的新年过得多有意义啊!”刘忠芬说。

前些年,陆忠章、孙玉田、任连桂等老艺人广泛授徒,先后为泊头市齿轮油泵厂、通用机械厂、帆布厂等单位及五里屯、西三里、沧县五官屯等村庄组建了小竹马表演队。

目前,五里屯和新华街两支小竹马队伍仍然在泊头活跃着。“我们把小竹马的伴奏音乐、表演技巧等都进行了记录和整理,还搜集了很多表演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料,希望小竹马表演艺术,得到保护和更好的传承。”鼓楼街道清真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书华说。

“一穿上‘小竹马’的彩衣,就忘了年龄,感到脚步格外轻快。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坚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也尽情跑起来,把民俗文化传承下去!”陆忠章说。

2024-03-14 泊头小竹马: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张伟 摄影报道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1781.html 1 人欢“马”跳跑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