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9岁的泊头退休干部李占武是沧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会长。一直以来,他热爱写作、笔耕不辍。近几年,他对戏曲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作出十几部戏曲剧本,其中红色经典剧本占了7部。
在这7部作品中,《抗战区长》《地道医院》《抗日英雄》《古驿破晓》《盐河怒涛》5个红色剧目,均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泊头抗战故事,而另两个剧目《城防密图》《圣基商号》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我地下党的工作。
《抗战区长》是怎样完成的
“《抗战区长》是我的第一部红色剧目,它来自当地村民的记忆和传说,还有就是主人公李维家人的多次讲述。”李占武介绍着。
据介绍,《抗战区长》中的李维,1914年出生在革命老区衡水饶阳,从小就认识了在当地担任小学教员的东北籍革命人士、地下党于时雨,从此投身到革命队伍中。
1940年,李维经时任交河县县长于时雨推荐,到新组建的献交县四区担任区长兼游击小队队长。因从小习武,李维武艺高超、枪法娴熟,人送绰号“李一枪”;又因他谋略超群、勇猛果敢,亦得雅号“李大胆”。
“当时的献交县,是由献县、交河和武强三个县各分离出的一部分组成的。《抗战区长》一剧就围绕李维等在当地除掉100多名恶霸汉奸,还一方平安的故事展开。”李占武说:“李维的妻子郭风荣是当年献交县四区妇救会主任,她是我的一个远房表姑。我自小就熟悉这两位长辈。”
李占武是听着郭风荣和其他亲戚讲述李维当年铲除汉奸恶霸的故事长大的。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李占武创作了长篇快板书《李区长除奸》。后来,李占武又经过反复思考与斟酌,开始进行红色剧目创作。
他首先选择了李维多个带有传奇色彩的除奸故事,大大丰富了剧本内容,使情节进一步曲折,人物特点更加鲜明。
经过半年的时间,李占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巧妙的构思,创作出了剧本《抗战区长》。
红色情怀激发创作灵感
《抗战区长》激发了李占武创作红色剧目的热情。表现抗日战争时期献交县建立后方“地道医院”的剧目《地道医院》,就是他创作的第二部红色剧目。
在2020年春季的一次活动中,原交河县京剧团的一位老演员说起,上世纪70年代初剧团曾创排过抗战题材现代京剧《地下医院》。
这个信息立马引起了李占武的创作兴趣。他感觉此故事具有较强传奇色彩和戏剧性。但是,因年头已久,这位老演员对剧本内容和故事情节均已忘记。
李占武只好从头写起。他四处搜集资料,对部分故事情节合理构思,遵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写出了全本大戏《地道医院》。
泊头历史上英雄人物众多。李占武曾根据一级战斗英雄黄立荣的战斗经历和英雄事迹创作过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之后,他又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加入黄立荣拔掉富庄驿据点、利用开杂货店传递情报、逃进厕所吞掉情报等几个故事,创作出了《古驿破晓》。他还以“军屯惨案”为题材,创作了《盐河怒涛》。
斗争故事激励后人
李占武创作的两个反映解放战争的剧目,均讲述了地下党的斗争故事。
解放战争末期,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驻在泊头。1948年秋冬时节,城工部接到周恩来从西柏坡发来的电报,要求他们获取天津城防图。在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的指挥下,天津地下党员麦璇琨、康俊山、赵岩等,搜集资料、秘密绘图,随后将图纸藏在一张遗照相框后面,最终辗转把城防图从天津送到了泊头华北局城工部。
李占武突出“险、智、勇”三个要素,完成了《城防密图》剧本的创作。
河北建工集团董事长刘斯峨的父亲刘圣基,曾是抗战时期的地下党员。他当年沿大运河从德州至天津开设了几家商号和货栈,以此作为掩护,利用多种渠道支援前线斗争。
以刘圣基支援前线的真实故事为主线,李占武把解救火箭专家钟林的孩子、筹集粮食、筹措药品、护送城防图等故事串起,创作了剧本《圣基商号》。
李占武说:“我喜欢根据发生在泊头的历史故事进行创作。在这几部红色剧目中,主人公们面临生死抉择时,都以大义为重。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