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10分,45岁的盐山县盐山镇张相庄村农家妇女张凤云起床做早饭。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她的一侧身体行动不便,做起饭来不那么利索。但张凤云仍坚持让丈夫和两个儿子多睡一会儿,自己摸索着给他们做饭。
早上7点,23岁的大儿子刘朝林吃过早饭出门上班。出门前,他照例向张凤云挥挥手。不同于哥哥的内向腼腆,性格开朗的小儿子刘朝旺出门前会给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
张凤云早已习惯了孩子们的肢体语言。她知道,这是两个儿子在和自己说再见。
早上8点,丈夫刘龙光收拾妥当,也准时离家去上班。张凤云目送丈夫离开,叮嘱道:“干活别累着!”丈夫微微一笑,示意知道了。
在这个家里,肢体残疾的张凤云是唯一一个能正常说话的人。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是听障人士。
儿子为啥“吵不醒”
刘龙光一米七多的个子,人也精干,但因儿时用错药造成了不可逆的耳聋。
24年前,经人介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邻村姑娘张凤云嫁给了刘龙光。
“他耳朵不好,也不能说话,我腿脚不好,正好凑在一起过日子。”张凤云笑着说,她现在依然记得自己穿着一身红衣出嫁时的样子。
张凤云本以为找到了人生伴侣,日子会越来越好,没想到还有更多的苦难在等着她。
第二年,儿子刘朝林出生。看着胖乎乎的大儿子,张凤云和刘龙光每天都乐呵呵的,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
刘龙光在建筑工地干活时更有劲了。张凤云也拖着不便的身体尽力照顾好孩子和老人,料理好家务。
张凤云说,在儿子6个多月的时候,邻居们来家中串门。当时儿子正在睡觉,邻居们大声说笑也没吵醒孩子。
张凤云还和邻居们夸赞:“这孩子特别懂事,一睡就是多半天,多大的动静也吵不醒。一点也不耽误我干活!”
有的邻居附和:“孩子从小就疼人,知道妈妈身体不好,不闹人。”
但也有邻居犹疑地说了一句:“这孩子听力没问题吧?按理说,咱们这么吵,该醒了?”
邻居的话让张凤云心中咯噔一下,晚上她就和丈夫商量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检查。
可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去趟大医院得花不少钱。思来想去,张凤云决定:一边攒钱,一边继续观察儿子的身体状况。
随着儿子越来越大,张凤云越来越觉得:孩子的听力不正常,好像听不到正常说话声。
到儿子一岁时,张凤云和刘龙光终于攒够了去看病的钱。
两口子抱着儿子来到沧州,检查结果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先天性听力障碍。
“做梦都是助听器”
检查结果让张凤云痛苦不堪,也百思不解:丈夫的听障又不是先天的,怎么儿子也患这样的病呢?
对此,医生也给不出明确的答复,只是叮嘱他们,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可以给孩子配一个助听器。
当得知一副助听器要上万元后,张凤云咬牙说:“多贵也给孩子买。”
从那以后,刘龙光干起活来更拼命了。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但他和妻子同心同力。
“公婆年纪大了,也是一身的毛病。家里就龙光一个劳动力,攒钱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些年,张凤云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买菜买最便宜的,衣服捡人家穿旧的。因为身体原因,张凤云无法走长路,只要外出就要骑三轮车。干完家务,她就骑上三轮车去转悠着捡废品卖。每当看到塑料瓶或纸夹板,她都会停下三轮车,一瘸一拐走过去捡起来。
那些年,每年攒1000块钱成了张凤云和刘龙光必须完成的目标。两口子相约:日子再难,为儿子配助听器的钱也不能动。
与此同时,夫妻俩也想着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四年后,二儿子刘朝旺出生了。
“因为有了大儿子的事,二儿子出生12天后,我就带着他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想到孩子患有同样的听力障碍。”检查结果就像一个晴天霹雳劈中了张凤云。她久久回不过神来。丈夫刘龙光也从她的表情中看懂了一切。
两个儿子都有听力障碍,一家四口残疾人,这日子可怎么过呀?张凤云欲哭无泪:“当时,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我们生的孩子,就得自己养。”悲痛过后,坚强的张凤云和丈夫用眼神和手势交流着。
虽然村里给申请了低保,但张凤云和丈夫不想仅靠救济生活。他们开始为以后的生活打算:必须得想办法挣钱,才能把孩子照顾好,幸福生活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自此,夫妻俩奋斗的目标从一副助听器变成了两副助听器。
“那些年,我做过好几次梦,梦见终于攒够了钱给孩子配上了助听器。”张凤云说。
钱不够,只能配一只
刘龙光夫妇从结婚那天,就跟父母住在三间“砖包皮”的老房子里,家里只有一亩半地。
曾经,盖几间新房是他们奋斗的目标。现在,他们的目标变了:先给两个儿子配上助听器。
那时,刘龙光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张凤云一边照顾家里,一边种地,但因为地太少,粮食不够吃,一直还要靠张凤云的娘家救济。
舍不得丈夫歇班,地里的活多是张凤云去干。“那会儿种地主要靠人力,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得赶去地里。别人是站着干活,我的腿站时间长了不行,就趴着、跪着干。”张凤云说,别人一天能干完的活,她得干四五天。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只要能把活干完就行。”张凤云说,农忙时,她每天要往返于学校、家里、地里。
有时,张凤云干完地里的活,腿累得酸痛难忍,只想躺下休息,可想到儿子和老人还在等她照顾,张凤云硬是咬牙拖着沉重的身体继续前行。公公去世早,患病的婆婆由张凤云照顾。婆婆大小便失禁,她就不厌其烦地为婆婆擦洗身体、换衣服。
“日子虽然艰难,但也要一天天地过下去。”张凤云相信,只要坚持,日子总会越过越好,他们的目标早晚能实现。
在小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张凤云两口子终于攒够了一万多块钱。他们兴冲冲带着两个孩子去配助听器。
助听器的价格很贵。由于钱不够,他们只好给两个儿子每人配了一只。
“其实,两个孩子双耳都需要佩戴助听器,但是我们没那么多钱,最后只给每人配了一只。”说起这些,张凤云觉得有点对不住孩子们,“老大配助听器时已经14岁了,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直到现在孩子也无法说话。”
配上助听器,两个孩子挺兴奋。
两个儿子的笑脸,是对刘龙光和张凤云两口子最好的安慰。他们商量了下一个家庭目标: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
这个四口残疾之家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仍然坚守孝道、仁义、节俭、勤奋、向善的家风。
两个孩子放学后,也帮助父母干家务、干农活、捡废品、伺候生病的奶奶。
由于听障的原因,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坚持上学。
“高大上”的家风牌
张相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强看到张凤云家的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主动帮刘龙光联系了当地一家企业,想让刘龙光去学点技术。
刘龙光心灵手巧,很容易上手。很快,他就学会了冲床、车床和电焊技术,有了固定的工作,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后来,刘龙光还当上了师傅,带过一个徒弟。张凤云也靠着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有了固定收入。
张凤云家的日子越过越宽松,存折上的数字也在逐年增长。
2017年,这对身残志坚的夫妻,凭借勤劳的双手,用攒下的钱盖了4间新房。
在张相庄村,每家每户都在墙上挂着一个古色古香的家风门牌,家风内容和每户的家风息息相关。
“我们村是盐山县家风家训建设活动的首批示范村。征集家风家训时,首先发动村民根据自家实际,自拟家风内容。村两委和乡贤再对内容进行提炼、订正,统一制作成醒目的牌匾,挂上各家大门口。”杨国强介绍。
张凤云家情况特殊,杨国强和村两委成员决定帮他家拟出家风内容。
经过商议,众人一致决定,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作为刘龙光家的家风。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东汉张衡的《应闲》,大概意思是“人一辈子要勤奋,倘若不努力,哪会有收获和成就呢?”
杨国强说:“刘龙光一家人特别勤奋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把‘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作为这家人的家风非常贴切。”
如今,张凤云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一个23岁,一个19岁,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
“家里3个男人都挣工资,我觉得日子好多了,买肉吃也不再心疼了。”在老刘家,张凤云管钱,丈夫和儿子发了工资,都会第一时间交给她,从来不乱花。
去年母亲节,小儿子用工资给母亲买了一束花。捧着人生中收到的第一束鲜花,张凤云笑得格外甜。
去年9月,刘龙光过生日。儿子买来生日蛋糕,张凤云准备了热腾腾的火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暖意融融。刘龙光虽然不会说话,但一直咧着嘴笑。
龙年春节,张凤云张罗了一大桌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张凤云还准备了一瓶酒,笑着说:“加把劲,咱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