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如何深耕养老蓝海,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创造更多可能性,仍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据2月24日《沧州晚报》6版)
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起过年时母亲的表现感慨万千。朋友说她的父母80多岁了,没有跟儿女一起生活,饮食起居都是老两口自己料理,“过年做饭时,老太太几次进厨房帮忙,都被我们‘赶’到客厅。哪知老太太不愿闲着,非要凑上来干点什么。我开玩笑说她是不甘心让出厨房控制权。”沉默了片刻,朋友感叹道:“后来我才明白,那是要强的老太太在刷存在感呀!”
由此,笔者想到,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已故演员赵丽蓉在小品《妈妈的今天》中,就曾为老年人代言:“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行了?不对,我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追求就是要有尊严、有乐趣地活着。
据统计,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8亿,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老龄化催生了相当规模的银发经济。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银发经济怎样才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密码就是从“心”出发,把服务做在老年人的心坎里,真正解决他们的生活、精神需求。
老年人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就医用药。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医疗保健、继续教育、文体旅游、康养服务等领域大有可为。
受条件限制,居家养老的老人占很大比重。那么,怎么为这部分人做好养老服务呢?餐饮企业可以开办社区食堂,为老年人定制营养餐,解决他们一日三餐的需求;服务业可以将服务做得深入细致些,提供陪同就医、送餐送药以及家政服务等。
对于方兴未艾的银发经济,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资金与技术方面的帮扶。同时,也要大力做好监管,对损害老年人利益的行为严厉查处。
愿所有老年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