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8日
第04版:04

因为他们的“攀比”,黄骅李子札村敬老食堂两年时间收到了20多万元捐款和数不清的蔬菜、鱼、肉等物品;也因为他们的“攀比”,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吃上了可口的免费午餐——

他们为啥爱“攀比”

村民侯秀华(左)给敬老食堂捐款

村民孙兴鹤(左)给敬老食堂捐赠鸡蛋和油

本报记者 张丹

3月5日,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的敬老食堂又收到了整整一三轮车的蔬菜。

在敬老食堂负责做饭的村民刘国霞和张淑梅对村党支部书记刘书榕说,蔬菜是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捐赠的。

刘书榕一查监控,发现所谓的爱心人士,就是刘国霞和张淑梅。

争着捐款

原来,当天村里的超市有促销活动,两个人看着菜还算便宜,就自掏腰包,买了很多菜。

像这样的事儿,在李子札村已经变得不再新鲜。

刘书榕这两年也渐渐习惯了村民们这样的爱心捐赠。

36岁的刘书榕,是李子札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村里敬老食堂的发起人。

2022年初,34岁的刘书榕刚刚上任。作为一名80后,他总想着为村里人多做点事儿。

上任后的几天,刘书榕到村里一位老人家走访。一进门,他发现80多岁的老人正在吃午饭,而她的午饭就是凉馒头蘸蒜酱。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子,我知道村里的老人节俭惯了,但看着老人那样子,还是很心酸。”刘书榕说,其实老人的孩子们也都挺孝顺,给老人买了很多吃的,“但老人舍不得吃,白天孩子们都外出挣钱,又顾不上老人。”

那天中午,刘书榕去超市买了点儿菜,给老人炒了个大葱炒鸡蛋,热了两个馒头。“看着老人大口大口地吃着,我掉泪了。”

接下来的几天,刘书榕又到村里多位老人家走访,发现好多老人午饭很简单,凑合着吃一口。

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好,刘书榕和村两委成员商量,决定把村委会旁边的老房子改造成敬老食堂。

消息一传出,村里热闹了,人们都在讨论着这件事。

村里一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刘风岩找到刘书榕,把200元钱交到他手里,说村里建敬老食堂是好事,他是党员,想起带头作用。

刘书榕说,他看到老人手里的钱时,又心酸又感动。

“这200元钱是1元、5元、10元一张张凑起来的。”刘书榕说,这是老人平时卖废品,做笤帚、炊帚卖,一点点攒出来的钱。

刘书榕把老人捐钱的事儿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这件事儿,一发不可收拾了。”

刘书榕说,在村里开小厂子的村民来了、做小买卖的村民来了、在厂子里打工的村民也来了……都要给村里的敬老食堂捐款。

“5天时间,大家伙捐了十几万元。”刘书榕说。

“攀比”成风

2022年5月,村里的敬老食堂正式运营:每天中午提供免费午餐,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到食堂用餐。

“每天中午一个肉菜、一个素菜,一道汤或者粥,还有不重样的主食。”刘书榕说,有的时候食堂还会给老人们包饺子、蒸包子。

看着老人们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刘书榕说,那种感觉很幸福。

让刘书榕没想到的是,从敬老食堂开门那天起,村里也兴起了一股“攀比”之风。

敬老食堂开门没几天,本村嫁出去的李梅有事回娘家。看到敬老食堂,她找到刘书榕说:“我觉得敬老食堂这个事儿特别好,我想捐500元钱。”

有人听说李梅给娘家敬老食堂捐钱了,也找到刘书榕,“我也要给敬老食堂捐点钱。”

“你捐500,我捐600,你捐600,我捐1000……”刘书榕说,他从来没想到,村里人会因为给敬老食堂捐钱的事儿“攀比”了起来。

敬老食堂开门没多长时间,就到了夏天。

刘书榕说,一到夏天,敬老食堂门口,天天会有人送蔬菜过来。

“敬老食堂早上八点半开门,这些人早上八点半之前把菜放到门口就走。”刘书榕说,因为好奇,他查看了敬老食堂门口的监控,往敬老食堂送菜的,都是村里人。

刘书榕看完监控后,跟捐菜的人们说,要表扬他们。

“他们说,都是自家院里种的菜,不值钱,你可别表扬了。”刘书榕说,村里人的实在、热情真的让他一次次地感动。

侯秀华家是养牛的,她除了给敬老食堂一次次捐钱外,还给敬老食堂捐牛肉。她已经记不清捐了多少次。

“只要她家养牛场宰牛,就会拿点儿牛肉来。”刘书榕说,有的时候她提前给刘书榕打电话,直接在家里蒸好了牛肉包子,带着一大笼屉包子就来了。

村民于洪博的爱人在村上开了个蛋糕店,不管敬老食堂里哪个老人过生日,她都给送上一个生日蛋糕。

“这两口子还特别有意思,于洪博的爱人捐蛋糕、捐月饼,于洪博就捐钱……”刘书榕说。

有一次刘书榕跟于洪博开玩笑:“两口子捐一份就行了,你们怎么还分开捐啊?”于洪博说:“这是我们各自的心意。”

传承好村风

有一天,负责给敬老食堂做饭的村民刘国霞跟刘书榕说:“一会儿你去买点虾吧,咱中午给老人炖丝瓜吃。”

刘书榕答应着,准备一会儿去买虾。

可当他忙完手头的工作后,就看到村民李传强搬着两箱虾来了。

原来,李传强无意间听到了刘国霞和刘书榕的对话,“偷”着去给敬老食堂买了500元钱的虾。

有一位村民去市里回来的路上,看见有卖鲜鲅鱼的,于是买了一大盆鲜鲅鱼端到敬老食堂。

还有人隔段时间就会向刘书榕询问敬老食堂里食材的情况,然后购买食堂里缺少的食材。

去年夏天,88岁的李曰治老人,骑着三轮来敬老食堂吃饭,三轮车里还带了许多的丝瓜,“不能光白吃,家里有啥就带点儿啥来。”

今年春节期间,村里的00后大学生孙铄找到刘书榕,给敬老食堂捐了500元钱。

孙铄还在上大学,这500元钱,是他寒假打工挣的。他把钱交给刘书榕时说:“这是我寒假挣的钱,钱不多,但是我的一份心意,以后我工作了,挣更多的钱,再捐给咱敬老食堂。”

原来,孙铄的父亲经常给村里的敬老食堂捐钱。孙铄寒假回家后,父亲跟他念叨起这件事。孙铄决定自己打工挣钱为村里的敬老食堂出一份力。

和孙铄一样的,还有00后大学生李龙峻。

李龙峻放假回家后,听家人说起敬老食堂的事儿,也给敬老食堂捐了500元钱。

这500元钱,是他上学期获得的奖学金。

刘书榕说:“希望我们的好村风能一直传承下去。”

从敬老食堂到养老院

前两天,刘书榕刚刚算了下:从敬老食堂筹备到现在,村里人一共捐了217950元钱。

“村民们捐的肉蛋奶蔬菜等已经没法计算。”刘书榕说,他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捐钱的这些人都拉进群。这些钱中每一笔钱花在哪里,他都会在群里不定期公示。

敬老食堂创办之初,很多人担心能不能办下去。“现在,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不但办下来了,还办得很好。”刘书榕说,因为有了村民们“攀比”的捐赠,村里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如今,刘书榕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建养老院。

“敬老食堂是用老的房子改造的,我们准备建养老院,让村里的老人免费来养老。”刘书榕说,他想让村里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本版图片由刘书榕提供)

2024-03-08 因为他们的“攀比”,黄骅李子札村敬老食堂两年时间收到了20多万元捐款和数不清的蔬菜、鱼、肉等物品;也因为他们的“攀比”,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吃上了可口的免费午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1171.html 1 他们为啥爱“攀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