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5日
第09版:09

《大运·长歌》巨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圣哲

部分主创画家现场讨论

一河千里长歌,两岸山水诗路。

在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一件重量级的艺术品,就是《大运·长歌》。这是一幅描绘千年运河史诗画卷、展示运河两岸时代新貌的巨幅中国画长卷,十分令人震撼。

《大运·长歌》长31米,宽1.55米,以人文故事为叙事基础,结合中国山水文化的诗性精神,由20多位名家耗时两年多精心创作,从具象、抽象、写意等角度,全面展现舳舻千里之盛况、日常生活之意趣、千古水韵之灵性。

一河千里两岸诗。在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幅长31米、宽1.55米的中国画长卷,描绘了千年运河史诗画卷、展示出两岸时代新貌。

千里考察 回望古今

大运河跨越古今,纵横南北,连接中外,汇通长江、黄河,共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推动了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播。

作为沧州人民的母亲河,大运河滋养着淳朴勇毅的狮城儿女,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记忆。

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大运河资源,我市近年来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遗产发掘等领域持续发力。为了进一步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沧州市文联组织创作了《大运·长歌》画卷。

完成30多米长的巨作,难度可想而知。

龙瑞、张道兴、郭怡琮、孙克、程振国、张复兴、施江城、田黎明、罗世平、林容生、许俊、刘健、纪连彬、李汉平、岳黔山、孙海峰、唐辉、张桐瑀、王乘……最终参与创作的国内知名画家确定后,我市名家杨贵玉、孙鸿钧、韩晓峰等也共同参与绘制。

在中国画领域,这些无不是响当当的名字,而将这些颇具实力的名家聚集起来共同创作一幅画,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

《大运·长歌》之所以能将这么多名家聚集起来,王乘和王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王乘是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祖籍沧州。其父亲王振中是中国画学会创始人之一。父子俩有着深重的家乡情怀,一直想为家乡创作一幅大画。机缘巧合下,他们成为《大运·长歌》的推动者。这一过程中,80多岁的王振中老人贡献了不少心力。遗憾的是,画作创作时,老人因病去世。王乘接力,牵头协调中国画学会诸多名家,并在沧州市文联的努力下,最终促成合作。

沧州市文联党组书记王月周介绍,自2021年开始谋划《大运·长歌》创作以来,中国画学会、沧州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携起手来,背后的感人故事说也说不完。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大运河的面貌,观察大运河两岸的秀美风光,细致地描绘运河标识,众多参与者跨越千里实地考察调研。

2022年7月至9月,市文联、市美协及主创团队田黎明、罗世平、许俊、唐辉、张桐瑀、王乘、孙海峰等20多人冒着酷暑,分批次分别前往吴桥、泊头、东光等地,对大运河沧州段进行了细致的实地采风;

2022年10月下旬,王月周、杨贵玉赶往北京,与部分主创人员共同对北运河的发源地北京西山及玉泉山段进行实地考察;

……

参与创作的我市画家孙鸿钧是沧州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他说:“在运河边,无论酷暑,还是寒冬,看村民们浇地,和老乡们交谈,跟中国画学会的老师们一起坐在岸边的地上写生,一坐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

就这样,沿线的每一处景致,画家们都用心记录下来,并一次又一次地开展艺术研讨。历时一年多考察,大家最终就如何呈现运河盛景和时代华章初步确立了方案。

构思创作 数易其稿

纵观展厅内的《大运·长歌》,青绿画风现代清新,笔触细腻,由北向南勾勒出大运河沿岸的地理标识、人文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别是大运河沧州段,作为整幅画卷精心刻画的重点部分,通过镇海吼、园博园等标志性建筑,深度描绘出“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美好景象,形象呈现了“桨开运河入画来”的优美场景。

然而,画作定稿前,却经历了数易其稿、艰难创作的过程。

沧州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韩晓峰介绍,大运河一路逶迤,翻山越岭,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运河的历史和现状,创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运河沿线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水利枢纽工程等方面素材,向研究大运河的专家请教,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最终划定了116处重点,整理了2000余幅图片资料。

随后,创作团队对写生过程中了解到的运河两岸风土人情、挖掘出的运河特色文化等进行交流、研究、总结,明确了画卷的创作方向。

方向有了,创作起来也不容易。30多米长的画作,创作团队反复揣摩,数易其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草图的构思和协商,小稿、中稿先后改了12稿后,才确定了最终方案。

按照创作思路,《大运·长歌》以京杭大运河的主河段为主要表现对象,对沿线的主要古今地标及水利枢纽工程等进行描绘,包括长城、故宫、鸟巢、天津食品街、租界区、京沪高铁、南排河虹吸工程、黄骅大港、镇海吼、南川楼、沧州园博园、泰山、瘦西湖、无锡水乡、钱塘江等。

两年艰辛 精雕细琢

《大运·长歌》作为我市重点文艺工程,是当代描绘京杭大运河的精品力作。画面以恢宏磅礴的气魄尽现大运河两岸风土人情及各地代表性的景观,仿佛置身青山绿水的壮美河山之中,鸟瞰神州大地林木繁茂、城乡繁华……

参与画卷创作的沧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杨贵玉回忆起两年多的历程,感慨颇多。“《大运·长歌》巨幅画卷的诞生,是艺术家们对运河风土人情细致考察、精心创作的成果。它是展示大运河文化的精品,每一笔大家都不曾马虎对待和凑合,每一笔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杨贵玉介绍,创作团队在北京租了一个展厅,改成工作室。半年时间里,原本自由创作的艺术家们,变身按时打卡的“上班族”,早出晚归投入创作中。他深深地记得,画作收尾阶段的一个下午,中国画学会会长、年近70岁的田黎明站在画作前,审视一番后,默默地调了一盆石绿颜色,拿起一支大号毛笔,蘸了颜料后,从头到尾“甩”起来。杨贵玉当时心里一惊,“这是大家几个月的心血啊,要是毁了可怎么办?”令他惊喜的是,田黎明一通操作后,原本略显单一的线条变得生动起来,整体色调丰富多了。“这次的‘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杨贵玉笑着说。

20余人的创作团队中,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能在画作中发挥自己的特点,又做到了画作风格的整体统一。”孙鸿钧告诉记者,“画清风楼时,名家们连细小的窗户都精雕细琢;画铁狮子时,放的位置不同、比例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名家们多次调试;有几位年龄较大的画家拄着拐杖或者被人搀扶着在现场挥毫泼墨……他们的创作态度、创作技法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2023年11月16日,历时两年多,《大运·长歌》终于入馆揭幕,并将在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永久陈列。

2024-03-05 本报记者 李圣哲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0703.html 1 《大运·长歌》巨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enpproperty-->